医药板块尽管仍然取得速度与效益平稳增长的好成绩,但整体发展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降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某种角度看,2004年是医药板块整体经营业绩最差的一年。而导致这种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主要包括:药品招标;连续不断大范围药品政策性降价;主要抗生素降价及限售;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煤油运紧张堆高生产经营成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等。 具体分析研究医药类公司年报资料发现,医药板块2004年经营业绩状况大体呈现六大基本特征。 截至4月30日止,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披露告罄,随之而来全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座次亦已排定。不出预料,医药板块的医药类公司无一家跻身深沪1376家上市公司综合经济效益排位前20名之列。 其实,医药类公司年度综合经济效益在排位方面是否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居前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医药板块经营状况过去一年是整体前进抑或整体后退?这是评价医药板块现状的主要标志。 令人遗憾的是,医药板块尽管仍然取得速度与效益平稳增长的好成绩,但整体发展速度放缓、经济效益增势降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某个角度看,2004年是医药板块整体经营业绩最差的一年。而导致这种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主要包括:药品招标;连续不断大范围药品政策性降价;主要抗生素降价及限售;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煤电油运紧张堆高生产经营成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等。 具体分析研究医药类公司年报资料发现,医药板块2004年经营业绩状况大体呈现以下6个基本特征。 “亿元”公司明显增多 在国内,医药行业的主要特点是医药企业众多,其中除少数大型骨干医药企业外,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医药企业,它们的发展速度及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医药行业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医药经济的未来前途。而就医药企业盈利水平而言,净利润1亿元是评价医药企业的一个象征性指标,当医药企业实际年度净利润达到或超过1亿元,一般认为该医药企业即无可非议地跻身大型甚至特大型医药企业的行列。 从2003年的情况看,“亿元”公司多半为投资者和业界人士熟知的老面孔。例如哈药集团、同仁堂、云南白药、复星医药、天士力、海正药业、金陵药业、健特生物,均为一年或多年净利润达1亿元以上的医药类公司。但是,相对100多家医药类公司的医药板块来说,“亿元公司”实在少得有点可怜。 2004年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变。形象地讲,“亿元公司”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绩优公司组成的“亿元公司”板块悄然崛起。其中除上述老牌“亿元公司”外,恒瑞医药、吉林敖东、丽珠集团、天药股份、东阿阿胶、丰原生化、华海药业等医药类公司,均以较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拉动净利润跃上1亿元大关,显示其发展的强劲气势和内在动能。 不过也不乏可惜的现象:2003年还是“亿元公司”的华北制药、三九医药、上海医药、广州药业、健康元等公司,2004年从“亿元公司”中黯然消逝。 “亿元公司”整体上扩容,反映了医药行业正进入新老交替、群雄争霸的新时期。 大型国企“集体跳水” 与“亿元公司”板块崛起这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相比,大型国有控股医药类公司经营业绩“集体跳水”令投资者不免捶胸顿足。 据2004年年报资料显示,华北制药全年净利润5914.74万元,同比下降72.74%;新华制药全年亏损5560.8万元,而其上年度净利润为4207.63万元,2004年同比下降232.16%;鲁抗医药全年亏损9234.78万元,而其上年度净利润为5412.02万元,2004年同比下降222.01%;广州药业全年净利润4103.43万元,同比下降68.68%;南京医药全年净利润240.18万元,同比下降88.31%。就连经营业绩一向稳健的哈药集团、上海医药,全年净利润亦一反常态地与增长“失之交臂”,分别实现26296.08万元和9313.54万元,同比下降20.64%和39.7%。 不难发现,上述大型国有控股医药类公司主要涵盖两大业态,即制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分析表明,属制药工业类公司的华北制药、新华制药、鲁抗医药以及哈药集团,尽管各自主营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药品招标、药品降价及限售、原材料及煤电油运成本开支增加,乃是净利润锐减或沦为经营亏损的主要成因。其中,受害最深重的当属鲁抗医药和新华制药;哈药集团则因经营范围较广、回旋余地较大,有效地部分抵消了上述不利因素形成的减利压力。 而属于医药商业类公司的上海医药、广州药业、南京医药,显然受到部分产品限售、商业毛利扁平化以及经营成本有增无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盈利能力趋弱或大幅滑波。 大型国企利润在同一时期出现“集体跳水”现象,系多年罕见。它反映医药行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行业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正在丧失相对的平衡。从长远看,这种失衡的后果将严重阻挠医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令国内医药发展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药整体“行业领先” 从医药板块组成看,它基本包容了医药行业各个子行业中具代表性的优质公司,其中占比重较大的当属化学制药类公司和中成药制造类公司。 分析研究医药板块2004年年报资料表明,在2004年医药行业面临宏观经济大背景下,中成药公司较之化学药公司所受到的掣肘、牵制、困扰乃至冲击明显要小得多。因此,从整体上看,中成药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比化学药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要好。具体表现为: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增加,净利润呈现普遍上升势头。 对中成药公司作整体或具体研究分析可见,真正代表中成药公司稳健发展现状的实际上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公司:一是具有传统中药品牌效应的公司;二是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公司。 例如,在传统中药品牌经营的公司中,2004年同仁堂主营业务收入24.45亿元,同比增长12.73%;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19.73%。云南白药主营业务收入18.32亿元,同比增长36.25%;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50.63%。东阿阿胶主营业务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17.87%;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35.72%。三家公司中要么拥有几百年历久不衰的品牌号召力,要么在长期经营中绩效彰显形成家喻户晓的品牌美誉度,因而经营业绩得以持续稳定地增长,具有雄厚的内、外在基础。 而在近几年从事中药现代化事业中迅速擢升的天士力可谓新一代中药企业的典型。从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研发生产复方丹参滴丸至拥有十多个现代新剂型中成药,以及支撑其中药现代化的技术专利和发明专利,天士力无疑对传统中药继续传承及发扬光大贡献巨大。2004年天士力主营业务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23.31%;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21.31%。 当然,在现代中药企业中也有像三九医药这样过去口碑、业绩一向优异的公司2004年蓦地沦为亏损公司,但此属非主营因素所致的暂时性现象。长远看,三九医药中药快速发展的趋势难以阻挡或者逆转,原因是,其积淀的现代中药品牌经营的基本要素完好无损。 商业公司“进退维谷” 多年来,医药商业在整体医药行业里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制药企业自主经营销售药品打破了医药商业公司对流通领域的垄断,抢走了原本属于医药商业公司独家的生意;另一方面,随着药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及药品价格战导致的竞争加剧,医药商业公司赢利水平持续走低。特别是近几年药品招标、快批业态、分类管理、平价药店以及药品降价及限售等一系列直接影响医药商业的制度、政策、经营方式的因素纷至沓来,毛利扁平化趋势令医药商业公司经营持续恶化,区域性经营亏损比比皆是。 作为医药商业公司代表的医药商业类公司情况似乎略强一些,但多数公司在“盈亏生死线”边缘挣扎,随时可能掉进亏损的泥泽。 如前所述,南京医药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52.59亿元,同比增长24.71%;净利润24018万元,同比下降88.31%。再如,桐君阁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7.12亿元,同比增长23.25%;净利润1650.77万元。如果从桐君阁2004年净利润中剔除由地方政府划入的财政补贴收入,其实际医药商业所创净利润仅为区区9.65万元。即使“国内医药商业最大企业”的上海医药,2004年全年主营业务108.15亿元,首次跃过“百亿”大关,亦因医药商业毛利持续下降,加上处置历史遗留问题而计提减值准备,致使经营业绩出现“收增利减”的背驰走势。 看来,医药商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以及部分地区医药商业经营亏损的态势,短期之内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而转机在于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之际。 微利公司“队伍扩编” 关注医药板块动态的投资者或许注意到,进入2004年度经营业绩披露期即出现一个大为反常的现象,这就是全年业绩预增的公告信息比过往年度骤然减少。而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在随后年报披露进入高潮时不断被验证,也就是医药板块中医药类公司“微利公司”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观察发现,2004年新增的“微利公司”几乎遍布医药行业所有的子行业,这与医药行业景气程度持续走低、跌至多年来的低谷相互呼应,亦能够印证医药板块内部业绩分化加剧的基本判断。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年净利润1,500万元左右的医药类公司大约10多家,2004年此类“微利公司”大幅上升至超过20家以上。这种情形前所未有。 例如,四环生物通过增发新股大举收购北京、江苏医药资产,由纺织类公司迅速嬗变为以医药纺织为两翼的公司,曾几何时经营业绩快速成长令人羡慕。可是,四环生物近几年经营荣景不再,业绩连年下滑。2004年其净利润1122.24万元,比上年度6896.81万元大幅下挫83.73%。又如,金花股份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50.56%;净利润904万元,同比下降36.6%。再如,迪康药业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18340.65万元,同比增长19.16%;净利润745.83万元,同比下降41.9%。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微利公司”因自身资产规模、经营实力等原因原本就盈利能力不强,原材料涨价、煤电油运紧张以及外部经营环境不利,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经营业绩攀升的难度,并吞噬了它们好不容易创造的果实——“微利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或成未来亏损公司的“后备军”。 次新公司“长大”乏力 2004年应该是医药行业最值得炫耀的一年。然而,如此之多医药企业上市在增强医药板块整体实力的同时,并没有演绎出作为新出炉的医药类公司应有的成长性。从2004年16家医药次新股披露的第一份“成绩单”看,整体成长性与投资者的预期相差较大。 其中,经营业绩成长性最好的首推现代制药。依托控股股东、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现代制药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53.19万元,同比略降6.37%;净利润3683.01万元,同比增长57.17%。其次是马应龙,全年主营业务收入37098.99万元,同比增长13.92%;净利润5263.69万元,同比增长32.32%。而其他大多数次新股净利润增长幅度约在3%至25%区间。 导致16家新上市次新股整体成长性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一是原油价格高企、原材料大幅涨价、运输费用增高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赢利无法达到市场预期。如新和成、京新药业、鑫富股份;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低返利低于2003年度。如鑫富股份、新和成;三是受行业景气度低影响,市场相对疲软。如威尔科技、达安基因、双鹭药业、武汉健民等。 值得一提的是,千金药业、康恩贝、春天股份等三只次新股首份年报显示业绩程度不同的下降,不由令投资者大跌眼镜。这种刚上市即业绩“变脸”的情形,难以让投资者所接受。 由此可见,医药板块经营发展和业绩增长,除了医药宏观经营环境的改善之外,更有赖于医药类公司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管理的全面提高、规模经营的逐步形成以及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四者缺一不可。(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