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老中医去世后,他的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技术也会随之销匿,这是十分可惜的事。”成都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李铀谈到中医文化断代的现象时非常忧虑。省中医药管理局杨殿兴局长更对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呈现窒息、萎缩、失传、流失,进而制约中医药疗效的势态惋惜,呼吁抢救中医药文化资源。 中医“家底”越来越薄 中医针灸中的针刺技术,除了常见的体针,还有如莽针、火针、眼针、舌针、头针等门类。不仅是普通人,就连许多正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中医师也难以道出其中的究竟。杨殿兴对许多中医药传统诊疗手段失传感到惋惜。 灸法同样如此。现在常见的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而如以前应用的“隔药饼灸”,结合热和药的作用,有很好的疗效,但现在临床上已基本看不到了。另外,古代原有一种“大灸法”,在病人整个背部施以灸法,对治疗虚痨非常有效,但现在几乎无人能应用这一手法了。 另外如刮痧,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少。还有一些其他中医方面的疗法如放血疗法,虽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却也被废弃不用。一个例子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乳蛾),在手指上的穴位“十宣”处放血,可以立刻收到治疗效果。 现在中医治疗手段越来越单一也是中医药文化萎缩的一个表现。比如针灸能广泛地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中医教学中所有学生也都要求学针刺,但临床上却只有针灸专业才用,这就严重制约了针灸的功能,也限制了中医疗效,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状况。 中药“遗产”越来越少 杨殿兴说,中药的一些技术濒临失传,亟待整理和保护,例如中药炮制。中药材炮制技术是几千年来古人摸索的结果,中药正是通过各种炮制技术进行增效、减毒,从而制成合格的饮片。我国所有的对外中医药合作项目中,很多技术是公开的,惟独炮制工艺对外保密。然而目前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不断退出舞台,新一代又接不上,中医药教学机构也没有专门进行炮制方面的人才培养。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恐怕炮制工艺就会无密可保了。 中药的一些特殊制剂,如传统的外用药物的制作也明显出现断代与失传的情况,特别是降丹、升丹等外用药物,这些药物多数是有毒物质生产,主要成分是汞制剂,因而药品管理法规对其有较大的限制。但是这类药物恰恰是中医药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对久不敛口的疮疡可以祛腐生肌、拔毒敛疮,有非常特殊的疗效。因为材料有毒性,在中医治疗中把这类传统药物去除十分可惜。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可以祛除有毒成分,而利用其治病的功效。 中药工艺失传或面临失传,这其中也有市场利益的原因,如体现中医“内病外治”思想、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膏药,其制作和使用也日益减少。现在对许多发挥过明显疗效的中药,书本不教,临床不用,损害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