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次会,降一次价”的惯例在刚刚结束的大连原料药会上,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尚有朋友认为笔者的目光不够敏锐,说其实早在去年的昆明会上,情况即已如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难道是原料药企业们一夜间都变得理性了,纷纷决定放弃大家最惯常使用的价格工具?谁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恐怕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几乎每个原料药生产企业都已经没有了降价的空间。 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原料药产业的基本规律,就是不管什么品种,最终的结局都是价格将贴近成本线小幅浮动。因为在国内不论是看似多么高深的技术、工艺,总会被竞争对手通过“千奇百怪”的方法拿到,再加上不需要制剂营销中的种种手段,这样一来原料药竞争也就被最简单化了,大家比的只是成本——基础原料、制造成本、环保成本……如此而已,这看起来跟农民种地卖粮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上面的观点,依然也不过还是老生常谈,可是原料药价格问题、产能问题又到底能有多少新意呢?这就是现实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原料药品种的价格取向仍然是由供需关系主导。这也许是事实。可当价格反作用于往往危如累卵的供需平衡时,在原有的状态被打破后,向下调整达成新的平衡的过程却是相当漫长的,最后甚至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耐力考验,结果远远没有农民种地卖粮来得灵活。 这样的话题终归绕不过青霉素工业盐的例子。随着华星一期又一期扩产工程的完成,以及今年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基地万吨级和去年联邦彭州3000吨工业盐的相继投产,让人觉得青霉素之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戏似乎永远都没法落幕。 有人分析,之所以在产能过剩的当下,各大巨头仍在“不合时宜”地争先恐后扩产,是因为几年前作决策的时候,市场情况还比较好,他们没有预测到青霉素工业盐市场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境地。这绝对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推测,一个在行业内浸淫多年的决策者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越降价,价格越贴近成本就越扩产,应该是一个很清晰的战略,就是要用产量来摊薄成本,这不啻于一场贴身的肉搏,必定要有人退场才可能达成久违的平衡。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个能够接受的选择吗?这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怕的是大家都不愿认输。 7-ACA货源不足已经为时已久,大连原料药会上很多人都惊奇地发现,怎么突然之间就有了那么多企业开始做7-ACA了,既然是这样为何价格还能维持在940元/公斤,还需付现金才能拿到货? 如果深究一下会发现,很多打出了7-ACA标牌的生产企业,其实现在根本就无法出货,或者不过是要做个试探,了解一下行情;或者是自己的7-ACA项目尚在建设之中,多多少少想借大连会之机警告一下竞争对手:不要再轻易扩产,这个品种的市场马上就有可能爆发了。倒是有大型制药企业已经在不声不响地做这个品种了,真正做的人反而不愿意在出货前告诉别人,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说得清楚。 业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7-ACA今年下半年的行情都不太可能下跌,但从远期看来7-ACA价格回落到成本线附近,或许也是一种必然。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