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我国政府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放医药分销市场的日子。从对“狼来了”的恐惧到“欢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这种心理变化前后经历不到一年时间,这种转变绝不是因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实力发生了质的提升。 曾经有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政策壁垒保护了国内相对羸弱的医药商业,因此,我国医药业受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将是这一领域,甚至有悲观的论调认为一旦市场开放,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只有被收购这一条路可走。以这种判断为前提,国内医药商业企业自我国签属加入世贸组织协议后便纷纷着手安排后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连锁药店的圈地热潮和医药物流的投资热。然而,随着开放最后期限的临近,与这两个热点相呼应的信息却越来越少。一家医药公司负责人指出,对信息的错误理解和自己吓唬自己的心理暗示使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行动。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所谓的信息误导指的是对医药分销市场全面开放时间的错误理解,在2003年之前,大家都认为开放时间是在2003年的1月1日,实际上这个时间表是错误的,依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最终文本,准确时间是2004年12月11日,整个行业对时间的理解提前了近两年。另一个误导则是大家当时普遍认为外资会在开放后蜂拥而入,因此,扩张连锁店数量和打造以现代物流为特色的药品供应链,成为企业充实竞争力和增加与外资合资、合作筹码的重要手段。到了2003年1月,大家明白时间搞错了,而且与国际上一些医药商业企业交流的信息也反馈回来,人家并没有进入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明确的时间表,甚至连计划都没有,这时候国内医药企业才明白,所有的准备只是一厢情愿。 如今,准确的开放时间已经迫在眉睫,外资是否会“如约而至”已经不是什么悬念,剩下的就是外资为何不至?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王锦霞秘书长指出,根据该协会和她本人掌握的情况,欧美一些大的医药商业公司目前基本没兴趣进入我国,有几个中小型的国际医药商业企业曾经与国内有过一些接触,但却没了下文。王锦霞认为,国际医药商业资本之所以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主要还是目前我国医药商业环境令其望而却步。 王锦霞认为首先是目前我国医药政策风险对外资而言难以把握,国家在制定和出台药品宏观调空政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稳定,使得药品市场过于受控国家政策;其次,目前我国市场的监管方式与国外区别很大,医药没有分业,医生既开方又卖药,医院市场占药品市场的85%以上,医药零售只是一个补充的作用;第三,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数量有1万多家,竞争异常激烈且不规范,亏损企业不在少数,市场赢利前景不明朗。王锦霞认为,外资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目前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现状,很难令本就不够活跃的医药商业资本产生进入的兴趣。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今,我国连锁药店的数量增加了近百倍,直接和间接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各地医药物流的投资也逼近百亿,对于这些投入,虽然没有企业愿意公开承认,但多数是寄希望于市场开放后外资来买单的。如今,外资的进入已经变成了镜花水月,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只能自己享用,至于最终是否能够让外资买单,尚未得知。 对于这种尴尬的局面,王锦霞指出,外资迟早会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但绝对不会出现“蜂拥”的景象,国内医药商业企业还是应该立足自我发展,做大做强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业界专家的分析认为,不管大家是否情愿,现实的情况是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在“外资泡沫”破灭后,不得不对已经付出的投资负责,过去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的粗放式投资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忽略了企业的经营质量,亏损与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对于目前的国内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回过头来踏踏实实地做好经营工作,将损失尽量降低乃至成为优质企业是大家最现实的目标。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