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些自投罗网的国人头脑发烧抑或是这些人在赶时髦?全不是,而是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洋病院看病物有所值!在这里,任何一位患者均不用担心为看病而排上半天的队,或为讨好大夫托关系甚至递红包,更不用担心大夫立场不好而碰到白眼和冷脸。洋病院夸大为病人治疗就是为客人服务,所以他们划定客人看病等候不能超过10分钟,大夫天天接待的客人不能超过10个。在这里,如跑上跑下交费、取药和办理各种手续都有专人为你办理。
故而亲自享受过这些服务的患者大都会由衷地说,花钱买一个惬意和放心,值!
北京的一些洋病院收费极昂贵,但顾客仍义无反顾地往“陷阱”里跳。面临如斯天价,承受能力本就十分脆弱的中国消费者能受得了吗?以北京市第一家洋病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央为例,其月门诊量可达2500至3000人,开办之初来此就医的中国人不到1/10,两年不到,人数迅速上升了1/3。由于洋病院以病人为中央的服务宗旨,恰恰给海内病院和医疗同行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些洋病院,挂一个号需380元,做一常规体检要交2000元,而生一个小孩的用度则多达6000多美元。自此,在医疗卫生领域业已引入了竞争机制,土洋病院在同等的前提下展开了竞争。当然,可以断言,如斯围绕着质量和效益的竞争,终极受益的肯定仍是泛博患者和普通老庶民。
跟着中国的入世,这洋病院冲击波来得恰是时候,它能使很多海内病院及早进入预警状态,并为即将投身国际市场竞争的大潮而做好必要的心理预备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泛起,实在是对内资病院和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