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万桥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医学博士盖晓霞认为,在生物医学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从四方面入手:系统认识和保护专利权、明确专利所有人、制造交叉授权机会、准确判断专利市场价值。 据盖博士介绍,美国1990年的专利申请为10.8万份,到1998年已增长到28.9万份。围绕专利问题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不胜枚举。 国内企业和发明人多数都认识到生物技术本身是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产品来看待的,所以专利本身实际上也已成为有形资产。 盖博士认为,企业和个人在为生物医药产品申请专利的时候,不仅仅要申请当前的技术或开发的产品,尤其应该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把未来可能与该项技术相关的产品,以及尚未开发的技术方向都列入专利申请当中。以申请一个小分子药专利为例,申请者应该将包括前体药、代谢产物、类似化合物和衍生物、体内合成载体及激活物专利尽数申请,唯其如此才能有效保护小分子药的目标知识产权。 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专利有3个所有人,如有证据能证明其中一人不是专利的所有人,那么这个专利就将被宣告无效。国内很多生物医药产品的投资人都因为不适当地确定专利所有人导致失去专利保护。简单地说,如果投资人委托研究人员制造一种新药,那么将出现两种情况:研究人员使用传统方法研究成功的新药,投资人就是专利的所有者;如果研究人员是用自主创新的方法研制成功新药,那么投资人和研究人员将共同成为这个药物专利的所有者。 国内医药企业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当企业或个人推出一种创新药物时,突然有人(其中不乏海外跨国公司)提出你的产品已经侵犯了他的权力,在没有达成协议之前,投资人和发明人往往陷入无法自由生产、销售产品的困境。针对这种日益凸现的第三方专利权风险,有过多次成功运作经验的盖博士通过研究,认为最节约成本的方法就是制造交叉授权机会。即在申请专利时,要充分研究对手,将个人专利设计为潜在对手的绊脚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期相互牵制,为最后的妥协埋下伏笔。 在本次风险投资论坛上,投资人和企业都十分关心技术价值问题。盖博士认为创新医药产品价值的核心还是市场效应。以PCR(限制性酶谱分析法)技术为例,在医学领域,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生可以通过PCR来检测病人血液中的表现。但当时PCR专利的申请人没有看到这样重要的市场价值,时至今日,专利所有人根本没有办法向应用者收取专利使用费。当然,时机不合适也不能带来商业价值。genechips(基因芯片)曾经风靡一时,但当初投入巨资的公司多数已经倒闭,其实并非产品研究本身没有价值,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基因芯片产业化时代还没有到来。 盖博士建议,作为国内医药企业、研究者个人或专业投资机构,如果是以技术为核心、以转让为目的的小公司或个人,应该较早地申请专利,因为一旦错失良机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而大公司则应该围绕一个或者一组核心技术连续不断地申请专利。在信息交流方面,企业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避免盲目和不分场合地频繁发表学术或临床研究论文。此外,企业和研究者都要竭力避免跟踪行为,要立足于创新。我国的新政策就规定,即使是国内首创的技术或产品,只要是国外已有的,都一律视为仿制药--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专利保护的权利只属于真正自主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