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令修改勃起功能障碍(ED)药物标签;
对芬太尼透皮贴剂发出安全使用的“公共卫生通告”;
发出堕胎药米非司酮可能导致死亡的警告......
自去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似乎对药物安全性尤为关注。是COX-2抑制剂等事件之后的“杯弓蛇影”,还是正如FDA官员所说的要对公众健康负责?无论如何,美国FDA加强对药物安全性监测的一系列行动,值得人们深思及。
问题多多,频频挨批
据《精神病学时报》第8期(Psychiatric Times,Vol.XXII Issue8)报道,美国FDA在去年“COX-2抑制剂导致心血管副作用事件”和“儿童应用抗抑郁药引发自杀事件”中所出现的明显失误,促使美国消费者联盟要求对其“认真核实”。该联盟法律顾问指出:FDA未能保护公众免受处方药、食品添加剂和疯牛病动物饲料等带来的疾病风险。
批评FDA的声音不绝于耳。据今年3月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05?352(11)?1063-1066?社论称,FDA在当时的代理局长莱斯特·克劳福德?Lester M. Crawford?的领导下 “软弱无能”。该文作者苏珊·俄克(Susan Okie)博士认为,对上市药物的监督不力是FDA的顽疾之一,并且FDA缺乏有效和独立的领导,结果导致学者们的科学争论被压制,FDA内部工作人员灰心丧气。
4月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版又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FDA在评价药物安全性(COX-2抑制剂事件)时失去权威效力的社论,抨击了FDA对新上市药物的监督不力。该文章的发表甚至比FDA咨询委员会针对COX-2抑制剂心血管风险而举行的专题会议还抢先了一步。
FDA患“病”,症结何在
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曾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每种新药在上市前并无足够的研究来全面反映其有效性或安全性的所有信息,因此,对药物上市后进行再评价的作用不言而喻。
根据该声明,对获批后药物的评价,包括制药公司对药物安全数据的定期更新检查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自愿呈报。FDA将依据这些资料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包括要求制药公司修改标签甚至撤消其上市许可证。
但是,多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ADR自愿呈报率寥寥无几,多位业内人士对FDA在药物上市后监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质疑,他们同时批评制药公司在药物上市后未能严格按照FDA要求进行Ⅳ期临床研究。
而且,有业内人士还指出,当新药在获批后出现新的安全信息时,FDA并未及时责令制药公司修改标签。华盛顿大学心血管健康研究小组联执主任布鲁斯·帕沙提(Bruce M. Psaty)说,万络的标签是经过长达2年的“马拉松”谈判后才于2002年修改的,这期间有多达2000万的无辜患者被置于本可避免的心血管风险当中。
帕沙提还指出,FDA目前现行的药物监测系统仍采取上世纪50年代的方法,已经有点“过时”了。该自愿呈报系统缺乏许多科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不良事件验证、病例确认、群体对照、药物应用和风险因素的对照评价等。
不过,FDA在新药上市后监测的权力是有限的,FDA并未被明确赋予权力可以指令制药公司对药品标签增加新的警告信息。因此,美国罕见疾病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NORD)主席阿比·梅耶斯(Abbey S. Meyers)及其他法律代表呼吁尽快立法赋予FDA下令制药公司修改标签的权力,这样患者的安全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了。
另外,资金缺乏问题也是导致FDA对新药上市后监测不力的一个因素。据称,美国国会从未优先考虑给FDA拨款。梅耶斯说,最大的问题是,FDA的资金并非由任何与医疗相关的委员会提供,鉴于历史原因,FDA目前的资金是由美国农业拨款委员会负责供给的。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FDA目前的资金居然还要同渔业、农业病虫害预防和烟草津贴等“分一杯羹”。
对症下药,锐意改革
对于FDA的种种“症状”,新上任的FDA局长克劳福德提出了几项建议:
●建立药品监测(Drug Watch)网站,增加FDA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增进卫生医疗专家及患者对网站上所有药物信息的了解。
●出台协助制药公司处理药品及生物制品风险的指南。
●建立药品研究所,评价当前的药物安全系统。
●实施“百家争鸣、广泛倾听意见”的计划。
目前,克劳福德开始着手与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建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药品安全监督委员会(DSB),以监督药品安全问题,并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药品风险和利益的新信息。虽然DSB被认为是“独立的”,但仍将从属于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已拥有一个药品安全办公室,ODS)。
对于新药审批的方式,FDA也将有“大动作”,即采用“分段式审批(staged approval)”程序:若处于申请地位的药物证明比现有药物具有更大的、潜在的疗效,则可能被快速批准;但对新药的对照研究则要求很严格,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
对于FDA的上述改革,美国医学会警告说,改革可能剥夺了医生对未批准适应症的药物开出“药品标签外使用”(off-label)处方的特权。亚利桑那州图森大学的雷蒙德·卫斯理(Raymond L. Woosley)教授则建议,干预医生开出“off-label”处方这种做法非常必要,至少是在新药刚上市阶段应该严格控制对新药的合理使用。卫斯理解释说,FDA在快速批准新药的同时要全面地评价新药的安全性,这将使得FDA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分段式审批”程序就能做到两者兼顾。
鉴于舆论,放慢步伐
据《纽约时报》报道,FDA最近连续发布了一系列药物安全警告,正处于舆论批评的“漩涡”当中,因此新药的批准时间也相应减慢了。
据统计,FDA今年发布的关于药物风险的警告是一年前的2倍,给处方药标签加上黑框警告的则比去年多5倍。此外,今年上半年用于审批新药的时间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以前,FDA一直避免发布扰人的药物警告,除非其风险经过研究确证,但如今则迥然不同,甚至只是在怀疑问题出现时也会“杯弓蛇影”地发布警告。
有医生抱怨说,FDA模糊的警告和建议并未使他们获得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制药公司也埋怨FDA发出的警告导致药物销售量的下降。FDA官员对上述批评予以驳斥,他们认为,也许他们是过于谨慎了,但为了对公众健康负责,他们别无选择。
重复建设?另起炉灶?
帕沙提建议成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安全小组来取代当前的ODS。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主任同样认为,应创建一个与FDA无隶属关系且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但有学者表示,实施这样烦琐的程序,势必影响新药的上市时间;也有学者坚决反对建立任何新的机构。他们认为,不应该把药物评价整个过程分割开,因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不可分割。
梅耶斯则认为,及时有效地评价一种新药是十分必要的,但FDA计划利用已有的职员并在自己的框架体系内构建药品安全监督委员会,“简直就是重复建设,毫无意义”。她说,即使要成立,该委员会成员也应由联邦政府以外的医学和科学专家组成,直接向委员会办公室汇报情况。(作者:刘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