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历来是创造稳定就业和税收的朝阳产业,而繁荣兴旺多年之后,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洗牌和整合。在金融风暴影响之下,医药行业在短期内很难重复上世纪90年代的高成长和高利润的辉煌,惟有谨慎从事,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全球大药厂裁人排行榜背景分析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自然是大药厂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所有大药厂的CEO上任之后首先动手解决的问题之一。或许是形势所逼,医药行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在过去5年中已经裁减和冻结近10万个工作职位,创下医药产业近代史上的新纪录。
根据已经公开报道的数据统计结果,2007年大药厂的裁人排行榜大致如下:
1. 辉瑞:10,000 职位
2. 阿斯利康:7,600 职位
3. 拜耳:6,100 职位
4. 强生:5,000 职位
5. 葛兰素史克:5,000 职位
6. 百时美施贵宝:4,800 职位
7. 诺华:3,750 职位
8. 安进:2,600 职位
注释:对不少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巨头而言,2007年无疑是比较痛苦的一年。因为担心专利过期、仿制药竞争、销售下滑、药品安全隐患、重复并购等因素, 促使这些大公司不得不开源节流,大批裁减员工。本来大药厂在主打产品专利过期之后,一般都会安排实施裁人计划,以调整企业的费用和财务利润指标。但近几年来,由于药品销售和利润的增长越来越低迷,药厂不得不靠加大并购力度和频度来增加新药开发的成功率。企业兼并之后,肯定需要整合,而企业裁人便成了家常便饭。医药行业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创造就业和税收的大户,现如今也成了工作职位不稳定的行业。
去年宣布了大规模的裁人计划之后,一般要在1~2年内实施完毕,进入2008年后,照理裁人的节奏会放慢一些,但偏偏遇上了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各行各业都不景气,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均出现严重短缺,这自然会影响到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和运行。于是,新一轮的裁人大潮又在药厂和生物技术产业内悄然展开。
以下是美国Fierce Biotech咨询公司最近出炉的2008年大药厂裁人前五名排行榜:
1. 默克:8,400 职位
2. 先灵葆雅: 5,500 职位
3. 惠氏:5,000 职位
4. UCB:2,000 职位
5. 雅培:1,000 职位
注释:在此排行榜公布之后,11月20日阿斯利康又宣布将裁减1,200名员工,这是继去年裁减7,600人之后又一波裁人计划,这将使阿斯利康再度跻身药企裁员榜前五位,诺华和葛兰素史克也在最近宣布继续裁减数百名员工。
由于Vytorin销售的严重下滑,以及新药临床试验不顺利等其他不利因素,默克和先灵葆雅决定再度裁减大批员工。两家公司分别荣登2008年裁员榜的冠亚军席位,惠氏、UCB和雅培因为战略重组,也进行了大幅裁员,因此也挤进裁人榜前五名。其他大药厂裁人也不手软,而且多半都拿销售部门开刀,因为可以拿来卖的新药有限,加上对销售代表的限制增加,药厂不得不裁减多余的销售人员。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现在这么兴师动众,不再看重销售团队的人海战术,或许与大药厂倾向于削减其传统营销费用和预算的策略性调整相吻合。
按照行业内的规律,当大药厂裁员时, 就会有几家生物技术小公司跟着裁人。这是因为大药厂的某些部门和项目通常是与小公司合作的,小公司由于资金紧张,裁人本来就很平常。只要临床试验结果欠佳,或与某个大药厂合作中断,就会做出保存现金立马裁人的决定。而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相当困难,公司除了被迫终止非重点项目,以保留现金投资于重点开发项目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最近一段时间,由于资金链断裂,已有许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计划裁人,整个行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大药厂的用人计划十分保守,裁员仍然是行业管理者们头脑中的关键词和经营策略之一。
“减肥瘦身”缘何如此流行?
NO.1 机构臃肿,决策低效
从大药厂的规模和结构上看,裁减人员势在必行。大公司通常有5万~10万名员工,研发队伍和销售队伍十分庞大,管理结构复杂繁琐,从上到下设置十几个管理级别是很平常的事情。机构臃肿及决策低效造成了大药厂的巨大浪费和运营成本的提高,而且还容易滋生内部的权力斗争。近几年各大制药公司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已经纷纷推出了“减肥瘦身”计划,改变原来的多层管理决策系统,实施高层战略决策。这样的调整自然会影响到一大批中层管理者。默克在新一轮的裁人计划中就明确指出,有25%的裁人指标是针对中层管理者的。
NO.2 研发外包
研发外包使药厂可以集中优势和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大药厂通常有几百个项目处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各阶段。目前日益流行的趋势是,尽可能把非核心业务部分外包出去,以减少固定开支和固定资产投资,这必然会促使企业的用人计划发生重大变化。事实上,各大药厂都在加大研发生产和临床试验的外包服务规模和范围,每增加1%的外包服务量,便可节约若干名人头费。业内人士很清楚,外包可以节约人力资本和缩短进程。
NO.3 人海战术失灵
以往大批销售人员通常被派往各地区的诊所,这种上门向医生推销新产品的传统做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排斥,甚至受到各州各医院的抵制和限制。加上缺乏新上市的新药,医生更是无暇顾及上门骚扰的销售代表,这样便没有必要再去维系数量达到几千甚至几万名的销售队伍。新的网络学术营销手段正在走进医院,贴近医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裁减销售人员成为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