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造”的最后一批扑热息痛——以商品名Panadol和Tylenol销售的止痛药,伴随着2008年最后一天的逝去,亦将消失在法国市场。欧洲产扑热息痛原料由此将成为历史。
由于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厂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全球第二大扑热息痛生产商法国罗地亚公司将关闭其设在法国南部Roussillon有43名雇员的一座工厂,罗地亚的欧洲厂由此退出市场规模达到8亿美元的扑热息痛领域。此举将使欧洲今后完全依赖于对扑热息痛的进口。
罗地亚公司负责Roussillon工厂的主管Jacques Gallucci表示,由于从亚洲进口的扑热息痛一直没有发生过重大问题,因此,制药公司已经不愿意再支付高价购买西方公司生产的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过污染记录的扑热息痛,这些客户知道做什么才是正确的,毕竟他们承担着最终的质量风险。
赛诺菲-安万特的扑热息痛产品“Doliprane”使用的原料出自罗地亚Roussillon工厂。公司发言人Jean-Marc Podvin表示,赛诺菲-安万特定期监测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不过,Podvin拒绝透露在罗地亚关闭Roussillon扑热息痛工厂之后,赛诺菲-安万特现在转向了哪家供货商。
巴黎Natixis公司分析师Philippe Lanone表示,虽然制药公司仍然将高端产品留在企业内部生产,但它们越来越多地将容易标准化生产的分子化合物比如扑热息痛和阿司匹林,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
罗地亚公司的Gallucci估计,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新兴国家每年生产大约11.5万吨扑热息痛,占全球生产量的比例超过70%,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5万吨和2001年的8万吨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扑热息痛这种原料出口到法国港口的销售价格大约为3欧元/公斤,比罗地亚公司生产的产品要便宜大约30%。
罗地亚一直在试图作出调整。2006年,它开始将一种中间体分子化合物的生产业务外包给中国,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将Roussillon工厂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一倍,达到8000吨,并且在江苏无锡建设了一座年产7000吨扑热息痛的工厂。然而,Gallucci表示,罗地亚每年仍然在扑热息痛业务上亏损200万欧元,公司现在正为无锡工厂寻找买主。
据悉,罗地亚目前正在计划出售其旗下所有的阿司匹林工厂。
点评:需求将至
成本的较量再次降临在传统大宗原料药身上。这一次,胜利者是解热镇痛类第一大药——扑热息痛。今后,由亚洲“包办”的原料药品种名单上,除了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类、皮质激素类等产品之外,还多了扑热息痛。
除了对制药能力增强的欢欣鼓舞之外,我们更关注的是,罗地亚欧洲厂的关停、欧洲的扑痛原料今后将完全依赖进口,意味着全球又将有一部分原料需求浮出水面。而需求,就是王道。
回溯扑热息痛的发展历程可知,其曾经一度低迷,2007年的全国产能达到8万吨,实际产量约为6.3万~6.4万吨,出口约4.64万吨,但出口价一直徘徊在低位。所幸,行情在去年终于有了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4月,我国合计出口扑痛原料药数量达1.56万吨,5~6月又出口了1万多吨,不仅在数量上与去年同期持平,更可喜的是出口均价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1%;而2008年上半年,出口均价还达到了令人欣喜的3.41美元/公斤的价位。出口的回暖,的确为生产企业又增添了些许信心。
扑热息痛虽然身为一只老药,但国际市场对其的需求仍然在稳步增加。在2007年我国出口的扑痛原料药中,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占了45%,非洲占了18%,欧洲占23%,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合计占剩余的14%。从国际市场需求看,亚洲市场需求保持平稳,增幅为2.17%;欧洲和非洲市场需求量增加,出口数量增幅较大,分别是6.38%、13.63%;北美市场则暂时处于下降趋势。可见,欧洲市场仍是国内企业施展拳脚的舞台之一。
但国内企业必须注意的是,欧美等发达地区主要进口DC级精品,亚洲、非洲仅是低附加值的原粉的出口主要市场。而如果国内企业能把握欧洲退出扑痛原料生产这一时机,及时改进生产工艺、向“DC级”进军,才能在已获得欧洲认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真正造就“制药大国”。这其实也是制药界最朴素的终极目标。(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