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迅速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医药行业由于其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并且没有明显的行业周期性,因此成为金融风暴中受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然而,金融危机对2008年医药行业的冲击也令人震惊。根据IMS发布的报告,2008年全球药品销售额预计将达到7350亿~7450亿美元,增长率为5%~6%,这将是全球医药行业40多年以来最低的销售增长速度;2009年预计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率为4.5%~5.5%,超过8200亿美元。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预计2008年增幅约为1%~2%,销售金额为2870亿~2970亿美元,增长率和销售收入都低于IMS此前的预期。截至2008年9月底,全球仿制药的处方销售在过去12个月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11.4%下滑到3.6%,销售金额为780亿美元。
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利药到期、新药上市数量不足,以及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欧美大型药企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为了维持利润,欧美大型药企主要采取精简机构和人员、将研发和制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等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此外,他们还开始从专注于处方药市场转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兴医药市场的高增长率对其产生巨大的诱惑,他们纷纷加大力度投资于这些高速成长市场。
1.精简机构 节约开支
由于关键药品专利到期和仿制药激烈竞争带来的销售收入下降,以及运营成本的增加,欧美大型药企在2007年掀起的大规模“裁员潮”延续至2008年。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加剧了各大药企的裁员规模,研发、生产、销售和行政部门无一幸免。除了世界排名第八的罗氏和第十二位的拜耳两家公司以外,其他排名世界前十五位的大型药企在2008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分析各制药公司在2008年的裁员情况后可以发现,其裁员行动呈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制药公司在原有的裁员计划上又有了新的裁员行动。
2008年11月20日,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关闭其位于西班牙、比利时和瑞典的三家工厂,并计划裁掉公司在欧洲的1400个职位。而2007年7月,阿斯利康刚刚宣布裁减公司在欧洲销售部门和全球研发部门工作的7600名员工。
默沙东公司在2005年提出削减10800个职位的计划后,今年又将再裁掉研发、生产、销售和行政部门共8400个职位,其中有四分之一是高级管理人员。默沙东的两次裁员共计裁掉了20%的员工。
其次,由于仿制药的激烈竞争,专利药销售量和销售额大幅下降,造成工厂产能和销售人员闲置,欧美大型药企通过裁员来精简机构和优化资源配置。
葛兰素史克声称,由于占工厂60%产量的癫痫治疗药Lamictal(专利刚刚到期)和疱疹治疗药Valtrex(专利明年到期)即将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因此计划在2013年之前关闭其英格兰Kent工厂,削减600多个职位。
由于生物类似物的进入导致促红细胞生成蛋白Procrit销售收入下降和FDA对Procrit提出新的安全警告,强生公司在2008年4月底宣布裁减两个子公司Ortho Biotech和Centocor Procrit市场营销部的400名员工,希望“将资源转移到可为公司未来带来成功的商业领域”。
第三,通过裁员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2008年10月20日,诺华在宣布公司第三季度收入下降了69%之后,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改组,并进行了新一轮的裁员。此次计划裁减美国550名销售人员。诺华将在美国市场采用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希望医药代表们能满足多个客户的不同需求。调整后将使销售效率更高,只需要较少的医药代表。
裁员有利于大型制药企业创建更新的管理模式,改善机动性,降低成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008年10月,Topix网站指出,先灵葆雅(2008年4月裁员5500人)的业绩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们的预期,有效地控制成本对于保持公司业绩来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并购交易 日趋谨慎
安永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全球制药领域并购交易总金额为289亿美元,与上年的795亿美元相差甚远。2008年第三季度仅为62亿美元,并购速度尤其缓慢。然而,生物技术领域的并购还算活跃,2008年前三季度交易额达42亿美元,而2007年全年仅为39.7亿美元;2008年成交并购数为16项,上年为21项。
制药领域并购速度的减缓主要缘于原研药企业将目光转向削减成本、构建战略联盟、购买生物技术、授权销售和改善运作等方面。
事实上,2008年全球医药领域并购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购买生物技术公司的需求没有降低,但已从高价收购转向廉价收购,且生物技术巨头有可能成为买家。
多年来,生物技术公司始终吸引着大型药企对其进行高价收购,但是这种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出现逆转。投资者从高风险的生物技术领域快速撤出,生物技术领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但大型药企手中却握有大量资金,他们在选择合适的时机抄底。
2008年11月下旬,罗氏同意以“跳楼价”每股61美分,总计5000万美元现金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Memory公司。此时,Memory公司股价已接近被摘牌,现金储备仅1400万美元。
还有的药企则努力通过并购实行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多元化一直是各大药厂之间难以取舍或驾驭的难题。鉴于行业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药品专利到期、新药研发风险加大,制药行业已从专注于处方药市场转向多元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2008年前三季度的报表来看,多元化经营的大药厂日子相对好过。诺华无疑是大型制药企业中最成功的和最多元化的企业,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处于领先。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投资重组,涉及处方药、仿制药、疫苗和消费者保健领域。2008年,该公司出价110亿美元收购了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眼科保健公司阿尔康(Alcon)25%的股权,并有权选择于2010年以280亿美元收购阿尔康另外52%的股权。
第三,在并购中,除了单纯的兼并手段外,合作研发、许可交易以及建立战略性联盟等手段正在大幅增加。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合作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