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Merck)于3月9日宣布以410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并认为此交易能够改善公司未来两三年的盈利状况。辉瑞(Pfizer)也是这么计划的,六周前辉瑞报价640亿美元收购惠氏公司(Wyeth)。两个买家均宣称,如果收购成功,则他们有能力削减15%的岗位(两者总计30000个),并精简运营成本。
但多年以后,默克和辉瑞可能会发现此刻他们上了同一条摇摆不定的船——畅销药品即将失去专利保护,但却没有合适的替代品。“研发部门规模大并不意味着效率高,”耶鲁大学药理学系主任JosephSchlessinger警告道,“当团队规模很大时,你很难管理科研工作。”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过去15年里,制药行业发生了数起大规模并购交易,并购之后的公司规模越大,研制出的新药却越少。2008年美国药企的研发总投入达652亿美元,而2002年这个数字只有360亿美元,然而,2008年投放市场的(纯粹的)新药只有8种,仅为2001年的一半。
2000年至今,辉瑞公司用于研发的资金超过600亿美元,但是辉瑞的实验室并没有研制出任何药品。在制药行业,“如果有5000—10000个遍布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为你工作,你就无法了解每一个科研项目,”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ConsultingGroup)高级合伙人KimWagner说,“最终你会尝试将研发流程标准化,而事实上,这些流程原本就不应该被标准化。”
默克和辉瑞的畅销药品将会在未来三年失去专利保护,这将会使他们的收入减少数十亿美元,而并购就是用来补偿这种损失的——惠氏和先灵葆雅现有药品的专利保护期还很长。这两桩交易属于“防御型收购,而不是战略型”,合益咨询公司(HayGroupConsulting)高级咨询师MattGurin说,“他们只是为了填补现有产品线的缺口”。
默克公司CEORichardClark声称,收购先灵葆雅将会推进公司的研发工作,并会使处于研发后期的药品数量翻一番,达到18种。
但是,JosephSchlessinger认为,公司的合并最终会大大延缓这些药品的研发速度。他预测道,“在合并彻底完成之前,惠氏、辉瑞、默克和先灵葆雅的实验室的人们除了谈论‘我会怎样’以外,不会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