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过去几年,中国医药类企业先后有大大小小十来家公司在海外上市。这些公司上市之后手中有钱,就希望做国内外的并购。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还不多,在医药领域更是凤毛麟角。
2007年9月18日重庆慧远药业以200万新加坡元(合人民币1000万元),收购新加坡第二大连锁医药企业新加坡新中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51%股份,成功实现控股。
2008年1月3日,药明康德以1.5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艾普科技实验室服务公司。
2008年3月12日,迈瑞宣布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从而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
2008年4月9日,在香港上市的万全科技药业以现金311.75万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monwealthBiotechnologiesInc.(CBI)39%的股份,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医药企业发展离不开并购,因为光靠自身实力和业绩自然成长,速度会很慢,机遇不一定能抓住,国外大型药企无不通过兼并做大。
2008年,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和经济萧条,而就在危机风暴来临前夕,我们见证了国内药企的收购小浪潮。或许当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后来的金融危机危害会这么大。
兼并重组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买家需要有很强的操作团队。从目标筛选、尽职调查、谈判价格、沟通并购协议条款、确定支付方式、风险控制,到并购后的整合、经营管理、人才激励等,涉及诸多事宜。中国医药企业基本没有这样的内部人才,通常只能聘用投资银行帮助选目标、谈判和实施并购。
企业并购,买卖双方都会聘请投资银行或中介机构。但收购方必须有清晰的并购目标和思路,不能只依赖投资银行家和并购顾问。买什么样的企业,要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结合,还要量力而行,控制资金流向和成本。企业还必须培养和招募自己的专业人员,从事技术转让、企业并购、对外合作和市场分析等。内功练得越好,就越有主动权。
现在是否并购良机?
要成功实现海外企业并购和整合,决策者一定要知己知彼,清醒认识和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需要改变海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企业在国内沿用的管理办法,不能生搬硬套到国外,与当地招聘的经理人必须要有很好的沟通。只有成长为跨国、跨文化的机构,管理方法与时俱进,适合国外实际情况,才能留住人才,发挥双边优势。
中国药企海外并购的动机和战略意图有:反向并购获得上市壳资源,并购海外资产和业务,收购海外研发技术和产品,或控制海外营销服务渠道。但是,现在是否就是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
如果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驾驭海外并购的系列操作以及之后的整合经营管理,那么现在的确是抄底的时候。目前收购海外公司虽然机会很多,价格诱人,但对于多数中国医药公司而言,目前并非最佳时机,因为多数中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并购目的和战略方向不明确;无法输出管理,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清晰的整合思路;忽略海外政策法规,不熟悉人文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