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Bioon.com】在罗氏和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药企们坚定地走在专利药和专业化的道路上时,诺华和葛兰素史克等则另辟蹊径,寻求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以诺华为例,它旗下拥有护理和专科用药,仿制药和疫苗。此外,它还通过收购爱尔康公司,在眼药和护理产品方面积极拓展。
目前,这一多元化战略在中国市场也体现出“指挥棒”的意义。
与诺华全球相比,诺华中国的OTC业务显然才刚刚起步。2008年,诺华全球的营业收入为415亿美元,其中OTC业务贡献了30亿美元的收入,占7%左右。但在中国,由于2006年刚刚在中国成立独立的OTC事业部,在诺华中国去年4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中,OTC板块大约只有2亿元的份额。
在诺华公司的规划中,OTC事业部未来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
诺华中国OTC事业部总经理江华跟媒体交流时表示,他们在中国OTC市场所有的项目和投资,都是全球董事会每次例行会议必不可少的议题,对这个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公司最高的层面。诺华全球CEO魏思乐博士每年来访中国,一定会关心中国市场OTC新品研发、注册的进展,也会关心中国市场配合整个医政环境的改变,零售渠道的一些发展空间和最新的机会。
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在业务上也有非常具体的体现。为了凸现中国市场在整个全球业务占有重要地位,该集团把俄罗斯、中国、印度单独构成一个业务单元,而且这个业务单元的总部不是放在比中国大10倍的俄罗斯市场,而是放在了中国。
在江华看来,中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OTC市场。诺华中国OTC事业部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进入国内OTC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前5名,预计2014年能实现10亿元的销售。这也意味着,诺华OTC事业部将在5年内实现5倍的销售增长。
这种大规模的增长,必然是依靠两条路,内部增长和外部并购。
从2011年开始,诺华中国将引入20多个新品OTC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产品全部是诺华全球的拳头产品。这一块是很大的增长来源。
除此之外,诺华还在积极寻求合适的本地并购企业,以此加速在中国OTC的突进。
2007年,德国制药企业拜耳斥资人民币近13亿元收购东盛药业止咳及感冒类OTC业务及相关资产:即白加黑、小白、信力三个品牌的相关销售部门,是目前为止中国医药界金额最大的一起外资并购案。
在一批跨国药厂看来,白加黑这个案例的成功,给了很多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的信心。一方面本土药企的生产能力足够,可以满足公司产能扩张的要求;另一方面,本土药企在渠道渗透能力和业务网络铺设上也有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并购可以直接获取一些市场强势品种,省去了国内注册流程的过程,有利于加快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的进程。
知名药企动态:
罗氏:销售增长速度为全球市场两倍
罗氏公司在华专利布局状况及发展趋势
猪流感影响医药行业 罗氏进行药物储备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展示台
阿斯利康肺癌治疗药Iressa即将进入欧洲销售
阿斯利康与安斯泰来哮喘药齐战日本
阿斯利康拓展中东市场伊朗设新办事处扩大业务
阿斯利康在美国递交复方制剂PN400新药申请
诺华并购受阻 非处方药10亿元销售目标“难产”
诺华制药去年在华业绩劲增24.8
诺华与新加坡合作启动抗疟疾新药研究
葛兰素史克16.5亿美元收购Reliant药业
葛兰素史克HIV药品开始试用RFID技术
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计划裁员6000人应对衰退
关于OTC
OTC药品能否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悬而未决
拜耳将借维生素在中国OTC市场大展拳脚
新医改大幕下的OTC营销:政府公关是首要
药企策略:
新药研发:中国药企已落后发达国家20年
日本本土药企崛起加速全球化
外资药企的两条出路:更专业还是更多元化?
制药企业药物研发的理想方向
缓控释配方成为国际非专利药企业通用战略
市场重定义解放药企 打破药企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