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药品研发中心收购中国药品研发数一数二的本土公司药明康得,外资药企在中国药物研发外包市场也越来越壮大。与此同时,外资药企在中国的销售外包市场,也随着业务的壮大,新产品的增多而逐渐扩大。
诺华制药包括兰美抒、安素丝在内的所有皮肤科药品全部外包销售,而记者获悉,拜耳的艾力达也已外包给其他公司销售。几乎所有的跨国药企,都有部分产品采用销售外包的营销策略,产品从推广到渠道,直至终端都由第三方公司来完成。以前,跨国公司选择外包对象,更倾向于外资企业,而现在,他们的天平则向国内企业倾斜。
两类产品易被“外包”
辉瑞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最近对媒体表示,一直在想怎样实现产品更快、更有效、更广的覆盖?我们自己的队伍在做一些工作,也很希望国内企业来和辉瑞联合做这件事。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医药商业企业也开始在外资药企的一线产品和国内药企的普药产品之间寻求生存的夹缝。
辉瑞公司销售人员李云(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外资企业引进中国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区域越来越广,也意味着过去的营销体系需要变革。而外企采用销售外包的产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销售已经十分成熟的外企,决不孤军深入看不清的市场,当一个全新的产品进入时,从规避风险、打探市场的理念出发,让中国在该领域有着特殊市场积淀的营销企业来推广销售该产品;另一种则被称为尾端产品,该产品已经在中国市场销售了一段时间,或者说已经过了专利期等,产品的利润水平已经较低。比如说某些公司的抗生素,经过几年的降价,利润水平已经严重下降,于是企业不再配备专门的销售团队,而是采用外包营销。”李云详细解释道。
拜耳先灵医药中国/香港区总裁李希烈对南都记者表示,“我们在中国确实和不同的代理进行合作。”诺华制药公关部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该公司皮肤科产品全都是采用外包营销的策略。但对于具体的合作策略,都避而不谈。
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外包营销,按照行业的平均水平,外资药企以40%左右的毛利外包某一产品,其中第三方公司将20%的利润用在流通和销售环节,剩下的纯利在20%左右。”
中国市场扩容促进销售外包
IMS公司数据现实,伴随着中国的GDP超过8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从2006年的第八位跃居成为全球第三位。到2013年时,中国的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增加400多亿美元,相当于同一时期美国医药市场销售增长的预测值。
以往,跨国药企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很多,通常是自己推广自己销售,而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产品引进速度及推广力度加强,他们有点“顾不过来”了,于是,对一些“非主流”的产品放手,不失为一种新尝试。
吴晓滨就公开表示,产品线的增多对外企而言,也带来了实际问题,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产品都顾及到,自己没有力量做更多的事情。那么如何让更多的患者使用旗下的产品,如何进行更广泛、有效的市场覆盖。他希望找到国内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而合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而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公司,拥有资源的第三方机构也在考虑之中。(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