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德国曾是一个制药强国。与欧洲其它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眼下德国的表现欠佳。这是因政府实施成本控制政策,还是药企自身创新能力日渐衰退使然?
对于在欧盟地区销售产品的制药公司来说,德国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以欧洲人均药品销售额计算,德国名列该地区第3位,仅次于法国和瑞士。代表德国制药公司的贸易协会VFA称,德国是第3大国际药品市场,占全球药品销售约4.5%。VFA认为,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德国表现不佳。2001~2008年,德国药品市场销售增长25%,而英国和西班牙的增长率超过了50%,法国和英国的药品销售额也高于德国。
业绩一再滑坡
考虑到德国在制药工业历史上的地位,制药公司对德国市场实力近年来的下降表示了担忧。政府出台的成本控制政策令许多公司对它们在德国市场上的投资方式重新评价。
早在2003年,82.1%的制药公司向VFA报告说,它们将实施裁员举措。调查显示,53.6%的制药公司预计销售下滑,另有7.1%的制药公司声称,销售预计将停滞不前。这种消极情绪也反映到了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在接受调查的的制药公司中,有一半预计将削减它们的研发费用,另有1/4将研发费用冻结在2002年的水平上。
VFA注意到,其他欧洲国家以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却在增加研发投入。自那时以来,VFA强烈反对政府制定的政策,认为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损害德国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
有评论人士认为,德国制药公司对于市场下滑也负有责任,因为它们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未能在研发活动上做出正确投资。
【提示:生物谷启用新域名www.bioon.net】
批评人士认为,为应对新药开发和营销费用不断上涨,一些跨国药企采取了积极的发展战略,如兼并和收购行动,但德国制药公司却似乎无动于衷。
Hoechst曾是德国一家著名的制药公司,自并入罗纳·普朗克(Rhone-Poulenc)公司、后又并入安万特公司后,Hoechst与德国的联系逐渐被冲淡。直至后来成为赛诺菲-安万特的一分子时,Hoechst公司被认为“彻底消失了”。
另一家制药巨头拜耳也不再被视为一股创新力量。1980年,拜耳在全球制药行业名列第2位,到了1999年,它已下滑到第16位,公司被认为在研发和营销上(尤其是在重要的美国市场上)缺乏大手笔,而成本削减举措进一步打压了公司改善其产品发展战略的能力。此外,公司在对外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上的做法被认为缺乏灵活性,因为公司管理层总是希望在这类投资中保持50%的股份。
不过,真正让拜耳受到重创的是2001年围绕拜斯亭(Lipobay /cerivastatin)引发的争议。拜耳曾预测这只产品年销售额最终将达到25亿美元,然而使用拜斯亭引发横纹肌溶解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促使该药被迅速撤离市场。在这次危机中,公司也被迫进行了重组。虽然后来它与德国先灵公司合并,但行业媒体仍然时常会猜测:拜耳也许会成为国外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的收购目标。
医疗费用成本控制压力
德国政府之所以关注药品费用的支出,是欲将其作为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保健费用的手段之一。制药公司争辩说,费用的上涨是为了向德国民众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2008年,德国面向法定健康保险(SHI)的药品费用增长了近8%。2009年,德国的药品费用总支出(包括疫苗在内)达到305亿欧元。这项研究对不同治疗适应症进行了区分。
研究作者解释说,费用上涨完全符合德国政府向民众提供预防性治疗的政治目标。例如,2009年,疫苗使用量的增加产生了4.9亿欧元的医疗费用。同样,控制慢性病并发症的药品成本也对德国2009年的医疗保健费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表明,高血压使医疗保健费用增加了3.1亿欧元,糖尿病、免疫疾病和骨质疏松症分别使医疗保健费用增加了6000万欧元、2亿欧元和6000万欧元。另外,2009年,癌症的门诊治疗费用估计增加了3.2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