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中药和生物制药注定是一个故事颇多的领域。尽管参与角逐的每个角色都尽量保持了低调,但成都的“深呼吸”正释放巨大的能量。
成都能量
中国第一个受原产地域保护的中成药产品专用标志,为成都一家民营企业获得。
泸州古蔺县的“古蔺肝苏”,是中国第一个受原产地域保护的中成药。12月10日,成都国嘉集团所属的四川郎中药业有限公司获得“古蔺肝苏”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原产地命名注册的产品就像佩起了一块“护身符”,可以有效挖掘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
据权威部门预测,“古蔺肝苏”的市场价值可达到6亿元以上。目前,“古蔺肝苏”已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以及中东各国。
令人玩味的是,在去年8月以前,郎中药业还隶属于郎酒集团。
“事实上,我们不仅仅看中‘古蔺肝苏’。”拿下郎中药业,国嘉集团新药研发部副总陈耀明认为只是国嘉整合省内医药资源的第一步。
说似轻巧,过程并不容易。陈耀明说,曾经有10多家企业参与并购郎中药业,“美国、德国方面也早就有人深入乌蒙山区,调研包括‘古蔺肝苏’在内的许多道地中药。”
国嘉集团是在郎中药业与一家美国公司签定意向性并购协议后进入的。最终能拿下郎中药业,陈耀明认为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能马上注入资金启动郎中药业的GMP改造工程;二是郎中药业可以共享国嘉集团在肝胆类药品的主要营销渠道。
国嘉集团药证部门经理陈君说:“在收购郎中药业后,国嘉实现了由化学药剂向中成药产业链的渗透。”
企业在市场上的跌宕沉浮,同样也吸引了外资的目光。
与国嘉集团收购郎中药业的喜剧性相比,接下去的故事更似一个“悲剧”。11月23日的消息表明,造冰淇淋的美登高已花800万收购了成都制药五厂。
作为一个已有40多年历史的国企,制药五厂的拳头产品麝香壮骨膏(原名麝香虎骨膏)曾经广为人知。但上世纪90年代后,因仿制品等原因,到2002年初已全面停产。
与争夺郎中药业一样,围绕成都制药五厂的重组,也有众多企业参与了角逐。
最后的压轴戏是,成都志远广和与外资企业美登高决一雌雄。美登高开出了比志远广和更优厚的条件,同时还承诺给当时所有在职职工重新提供工作岗位。
2002年,美登高在这场竞争中胜出,成为了成都制药五厂的新东家。
目前脱胎于成都制药五厂的成都隆迪药业公司,正在按照GMP标准兴建新厂区,集中生产硬膏制剂。据隆迪药业国际业务部人士透露,下一步美登高将利用其外资背景,从美国等地引进国外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新药,在成都进行仿制。
11月15日-20日,香港-四川合作发展周。四川300多官员赴港5天招商100多亿。其中,94个中医药项目总金额达14.3亿元,16个中医药合作项目签订正式合同。
而在这之前,与香港的民间交流合作已经开始了。成都市经委董晖副处长说,如落户于彭州的香港联邦(成都)公司。香港联邦(成都)公司由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联邦制药合资而成,号称西南地区最大的抗菌素(中间体)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青霉素、克拉维酸钾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国所需的克拉维酸钾几乎全部进口,如果香港联邦(成都)公司批量生产克拉维酸钾的话,将为此节约外汇高达500万美元。
“5月底接洽,6月就签订了投资协议。”联邦制药执行董事邹鲜红认为当地政府做了很多实在的事,“如政府专门投资2000万元为医药工业园配套了污水处理厂。”
政府对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的高度重视,还体现在机构设置上。董晖说,市经委成立了专门的中药产业办公室。
另外,作为西部地区最大规模的医药物流中心,五块石药品配送中心对做大成都医药流通的作用也不小。董晖说,预计今年五块石中心销售额达13亿元。
药谷梦想
在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成都市将“生物医药”列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3个重点领域之一。多年来,成都也一直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来推进。
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势地区之一,四川拥有的植物种类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现已初步查明的中草药达2000余种,约占省中草药种类的1/2。
除此之外,成都所拥有的生物技术类企业更是让产业初具规模。
副市长郝康理说,成都现有生物技术类企业23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0多家,如地奥、迪康、恩威、三勒浆等。2001年,仅地奥就实现产值14亿元。
“2002年,成都市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91.7亿元,”郝康理对此还不满意,“再过两年,希望到2005年,成都的生物技术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30亿元。”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年,成都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0%的产值。
然而这还只是一小步。郝康理说,到2010年,成都还将建成中国西部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心。
比如在培育企业方面,到2010年,成都将培育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企业1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3-4家,1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
同时,成都还将分期建立6大基地,比如成都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园、成都原料药产业基地等。
为了尽快让成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制造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郝康理表示将成立跨部门的产业发展协调小组,“集中优势兵力,做大产业”。
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在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成都将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逐步构建中国西部的中药遗传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