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镜如,方瑞贤
James C. Hsiao and Kenneth Fong
中国已经向全世界作出明确表示,要投资科技来迅速发展经济从而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中国也在大力度的投入进展快速的纳米和生物技术领域。在国家认定高新技术范围即1988年制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其中包括高新材料及生物技术,都列于前十位1。
中国的纳米科学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人,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已对中国的纳米技术发展作出回顾。此项技术始于(1990—1999)“纳米科学攀登计划”2,远早于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提出的“国家纳米技术优先计划”。美国联邦纳米技术研究基金,据估计,将于2004年增至8.47亿美元3。一项最近在华召开的纳米研讨会所得的调查报告4指出中国纳米科技研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高科技研究及发展计划”(863计划)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及中国科学院。大规模的纳米技术研究及商业运作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6。
那么,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是什么因素产生出技术行业呢?本文之立论前提,高科技发展有其一定规律,不论在美国,中国或者其他任何地方,不论是纳米还是生物技术,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和成长,其基本理念与途径都是一样的。任何企业家及投资人首先当然要认识到此项新的技术证明是有生存力的,然后则是其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如管理团队的素质,运作和市场导向等。兹以如下简单公式做进一步说明∶
V=P×S×M
‘V’代表valuation,即公司价值。‘P’是Problem,即问题,或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S’是Solution,即解决问题的方案(技术)是否针对市场需求。‘M’代表Management Team,是管理团队的素质。因此公司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乘关系。如果‘P’非常大,大到‘S’和‘M’两个因素可以忽略时,风险投资者(VC)会出现一些非理性,而形成一股“热”的现象,这时投资者往往带有很强的赌博性。当然价值再高的公司,若管理团队素质有问题,也是会全盘皆输。当大多数投资者都了解可靠技术方案的重要性,却有许多企业家,没能观察到现存的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市场需求,结果他们陷入了“技术驱动”的误区,使失败成为定局。
科学家及技术专家们往往高估了他们的发明却低估了将发明商品化过程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VC只投资于“人”而非“技术”。就算一家公司完成了以下各项工作∶(i)提供了可靠的技术;(ii)获得了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商标权;(iii)得到了启动资金,并且(iv)组织起来了一支有经验的并且曾有推出成功产品经历的管理团队。这时若有人问这家公司成就如何时,也只能谦虚的说∶“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已”。
自从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许多VC,其原始股上市致富的财富均已大部流失了。这个惨痛的教训,使VC变得小心翼翼多按兵不动。专业VC公司的投资,也仅限于保证过去的投资项目。投资起势平缓,或有下降趋势。不仅如此,VC公司为安全起见,还采用复杂的投资方式如优先兑现,购买优先股权以及按照里程碑进展投资等。
天使投资者(钱财富有的个人)已经成为今天风险投资舞台的正宗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倾向于扶植那些靠自身成长的新兴公司且投资长线,而合同条款没有风险投资公司那么繁复。但尽管投资气候对新成立公司并不看好,新兴技术公司还是通过不同途径为增长和技术研发,获得资金。主要的融资途径有与政府签约的研发,与大公司合作开发,以及大公司直接投资。我们分别来看三家各自选择上述不同融资途径。但首先来看一条基本线——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越来越受人瞩目的纳米和生物技术是下一波的宠儿。与网络技术公司的经历不同的是,知识产权正推动着纳米和生物技术的革命。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一栋办公套房加上一份高回报率的商务计划,已不再是吸引投资的足够条件了。然而这两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则根基于众多博士们的技术研发以及上千万美元的投入。纳米和生物技术是错综复杂的跨学科技术。它们有赖于不同知识背景和技能,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科技人员的合作。他们所成就的这一揽子专利技术才是这一波纳米及生物技术革命的硬通货。
例如今天专利审核机构充斥着各种有关纳米技术的专利申请书。由于该技术涉及不同领域的高复杂性,于是产生了一种争议,认为专利机构是否应该为纳米技术专门设立一项新的发明类别。欧洲的专利机构,已经开始向此方向迈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最近也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尊重知识产权的态势,进一步改善了在华投资的环境。
就纳米技术而言,它可分为两大类——材料和装置。对于此种分类,可以有趣的理解为“材料”就好比是“东西”,而装置就好比是“成品”。传统上,风险投资人不屑于投资在材料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周期长和低投资回报率,更由于其无法避免的材料商品化过程。然而,如果是稳步增长,长的产品周期也会带来高额利润7。进一步说,材料所具有的那种“取代属性”,可带来一系列的主流产品,而且在批量生产后,价格会降下来8。不同的是,风险投资人,热衷于投资在装置上,因为利润高,尽管其产品周期可能很短。其实生物技术,也是如此。当然对纳米技术来说,其装置的商业化还需要时日。尽管如此,还是有象Lux Capital和Ardesta这样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专注于纳米技术,且正在进行早期的投资。
我们对三家新兴的纳米技术或者生物技术公司,就其各自不同的技术研发途径,不同的成长和商业化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是有益处的。这三家公司分别是Nanosys公司(www.nanosysinc.com),Inframat公司(www.inframat.com)(作者之一,萧就在此公司任职)和Epitomics公司(www.epitomics.com)。除了他们的融资方式各自不同之外,此三家公司都采用相同之商品化途径,把核心产品放在“孵化器”或“温室”中。当Nanosys以其王牌首席执行官(CEO)来获取资金时,Inframat则采用与政府开发签约合作开发的途径,通过自己内部研发来稳步成长。Epitomics则采用大公司合伙投入的策略获得了两轮种子资金的投入。
Nanosys在注目的风险投资公司可榜上有名。其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是Larry Bock,他有广为人知的创立成功企业的经历。在他创办的12家公司中,两家为私人拥有,两家被并购,另外八家在高科技股票市场Nasdaq上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得了超过七千万美元的投资。Nanosys能获得这样的资金是因为它有一支行而有效的科技管理团队。
尽管该公司在最近几年间不会有产品出炉,但请注意,风险投资家们投资于“人”,而非“技术”。通过各种渠道,该公司积极的获取了多项知识产权的证书,来源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劳伦斯实验室及希伯来大学。目的是在无机半导体纳米结构方面占据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所取得的120项专利产权分别为纳米点,纳米棒和纳米波三类。Bock感到他在此领域有运作的自由,不像在有知识产权争议的碳纳米管方面没有自由。申请专利包括太阳板,生物传感器和挠性电子等。有趣的是,在其最后一轮的投资者中有三家华人财团∶台湾的中华工业发展银行,大陆的交通银行及新加坡的大华银行。
创业家们常常想用最少的资金达到目标。这是一个错误。象Bock这样有经验的企业家,它主要考虑的是把公司的价值做大,释股多少不是问题,既能多吸收大量资金,把公司价值做大了,多花点股权代价又有何妨呢?就算公司支付了较多股权代价但他自己的净资产却是最大化了。这就是企业家最终目标的实现。
Nanosys的经营策略,是通过公司的合作伙伴来研发技术。图一中的饼状图是此衍生概念的简明例子。
图一∶Nanosys公司技术平台及商品化示意图
Larry Bock
对此方面,Inframat采用不稀释股权,而是为政府合作研发的办法。公司成长,不是民间资金,而是靠政府的科研奖助经费。从投资的角度讲,我们可以称之为“顾客意愿型投资”。Inframat创建于1996年,从开始就抓住SBIR(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ATP(先进技术计划)所提供的各种机会。Inframat的核心技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1)低成本,适合于批量生产的化学水溶性合成法,制造纳米材料;2)热喷涂法生产纳米结构涂料。Inframat已开发出具有抗腐抗磨又富韧性的高致密纳米陶瓷材料。
与Nanosys一样,公司与战略伙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早期与康州大学的合作是赢得五百万美元海军合同的关键。使公司开发的纳米结构涂料能首先应用在海军的潜水艇,航空母舰及扫雷艇上。
Inframat开发出的关键技术是热障屏喷(Thermal Barrier Coatings)。主要应用在飞机和工业用的滑轮上,它较现有技术,在寿命上会提高50%,而该设备安装的全部费用仅为当前市场上使用的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所需费用的1%。该公司策略是先从工业滑轮制造厂家和维修厂家的合作开始,预期其价格将在联邦航管局(FAA)批准该技术在喷气机引擎中被使用后能降下来。这是取代型技术的一个典型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近年也设立了创新基金。笔者(萧)于1998年夏,在朱镕基总理和科技部长朱丽兰的会面中曾建议创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在朱总理的大力支持下,不久中国就出台了自己的SBIR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图二为2002年的申请资料总汇。不过作者在此要强调,创新基金的资助,应该是集中在企业的初期科研上,而不是后期的产品开发上,因为初期的创新科研风险高,公司本身很难负担,但这类创新科研,社会效益极大。
图二∶200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资料汇总
Innovation Fund for Small Technology based Firms
最后将分析Epitomics公司案例。该公司是采用另一途径,就是和大公司建立策略伙伴关系。Epitomics是一门研究生物蛋白所有抗原决定基的新兴学科。抗原决定基能揭示这些蛋白质的功能,即可被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识别位点。Epitomics公司是一家开发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此技术的知识产权是首先从芝加哥的罗约克大学和旧金山的加州大学转让来的。该公司的目的是想在兔子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上成为科研、诊断和治疗产品上的领先公司。该公司在杭州有一家独资子公司。该公司在诊断市场上会衍生出一子公司,以开发其自己的一揽子产品。在治疗用途的单抗市场方面,也会采用同样的策略。
Epitomics公司商品化的关键策略,就是与其他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和药物制造商达成服务性合约。现在至少已经和十家公司在执行合约,包括Genentech,Exelixis,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Upstate USA和Sugen等。用这种策略一方面认证了该公司的技术,同时也有了销售收入。当然也就增加了公司的价值。这些合作伙伴也为产品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由于从恒信创业投资公司和Bill Rutter(Chiron创办人)的资金投入,Epitomics公司最近刚完成了第二轮的股权融资。同那些从政府得到科研经费的公司一样,公司要想有快速发展,也需要有民间资金的注入。
总之,要创办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不论是纳米或者生物技术,也不论是中国或者美国,其成功的基本特征因素都是一样的。它必需要有法律保障的知识产权,有效的市场需求,及有经验的管理和执行团队。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公司之间的协作关系已在逐步形成。中国也鼓励美国投资在中国的高科技公司(这和1980年代的日本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无疑将会吸引许多美国及西方公司来华投资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公司。
萧镜如1 ,方瑞贤2
1 英佛曼纳米材料公司,74 Batterson Park Rd., Farmington, CT 06032
前南康州立大学商学院创办人及院长;曾任洛克菲勒基金会顾问;萧博士为英佛曼纳米材料公司创办人之一,现任该公司董事长。
2 恒信创业投资公司,695 Oak Grove Ave., Menlo Park, CA 94025
系前加州,Palto, Clonetch Laboratories公司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方博士现任恒信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
--------------------------------------------------------------------------------
参考文献
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来华)创业指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二○○三年九月,7~8页及145页。
C. Bai Progress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 China, J. Nanoparticle Res., 3, 251-256 (2001)
R. Paull, J. Wolfe, P. Hebert & M. Sinkula Investing in Nanotech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21, 1144-1147 (2003)
2001 International Symp. on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ul 2-5, 2001); Shanghai International Nanotechnology Cooperation Symp. (Jul 30 - Aug 1, 2002).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 & D Program (863 Program) was lunched in March 1986 with aim of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apability of R.D. in high Technology.
J.C. Hsiao, X. Ma, T.D. Xiao, and D.E. Reisner Thinking Small in China - Is Nanotech the Next Big Thing?, Nanoparticles 2002, New York, NY, Oct 27-29. 2002.
G.A. Moore, Living on the Fault Line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2002).
C.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1997).
致谢∶
作者对Larry Bock允许使用其网上的饼状图及英佛曼和美国纳米材料公司首席执行官David Reisner的有益讨论,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