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04年在没有SARS偶然因素刺激下,医药行业可以保持收入20%左右的增长。SARS期间医药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明显增长。SARS爆发流行过后,医药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均有明显回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由第二季度的118%下降至第一季度的49%,利润总额则由67%降至31%。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收入由108%下降至50%,净利润由131%下降至31%。
质量认证不会根本改变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2002年9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工作由原来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级认证改为国家局和省局两级认证,以加快GMP认证工作的步伐。据SFDA统计,截至2003年7月,有1100多家非无菌制剂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加上各种注射剂在内的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全国共有1870家生产企业取得2608张药品GMP证书,占目前中西药制剂及原料药生产企业的37%,产品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2/3。还有六成即3000多家企业面对质量认证的最后期限,它们或通过认证、或被兼并、或灭亡。
2004年预期:虽然质量认证的大限将至,近六成的企业面临“生死抉择”,届时中国药企将全面“瘦身”,但是由于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已占市场大部分份额,故从根本上说,质量认证的实施将不会改变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
药价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优势企业具有价格谈判能力。
我国自1997年以来先后十余次降低了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蒸发了130亿市值。2003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又对两药199种(2200个规格)和中成药267个品种进行了调价,平均降幅达15%-20%。药价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只是5月份受SARS因素刺激,居民医疗保健用品消费价格和药品出厂价格同比有所上升,但之后,药品出厂价格又呈下降趋势。
2004年预期:总体上,药价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药价被动下跌动能不足,但是市场竞争、产品供大于求等因素会使厂家主动下调药品价格。药品招标采购也是使药价继续处于下降通道的因素之一。不同因素会使不同厂家或不同药品的价格上涨。
医药流通企业竞争仍激烈,盈利空间下跌。
入世后,医药流通领域首先于2003年1月1日开放。按世贸组织承诺,2004年12月11日将完全对外资开放,包括药品及服务,涉及药品的采购、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竞争“白热化”各路资本纷纷角逐此市场。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之外,流通企业面临的压力还包括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零售限价、GSP认证加快等。因此,流通子行业毛利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4年预期:行业的竞争格局未变,影响因素依然存在,盈利空间仍会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