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起点与终点都不能不去的地方,也许只有一处,那便是医院。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政府都不能不向他们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那便是公共卫生服务。就在公立医院叫喊政府财政列支严重不足、不靠"以药养医"医院就难以为继时,民营的、外资的、国有的大量业外资本正大举涌进医院。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为什么公立医院会在"盈亏"线上挣扎,而业外资本却能突破"非赢利性"困局、偏向虎山行?今天,医院成了资本的香饽饽;明天,病人能成医院的香饽饽?当一个区域内的多家医院集中在某一大或某几大资本手里时,政府应该相应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人们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消费基本医疗的权利才不至受损?或者说,明天我们到哪儿去看病?
业外资本进军医院风起云涌 进入2004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来自国内外的非医院业外资本进入医院领域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前不久,中国华源集团和河南省新乡市政府签订协议,以有偿方式整体接收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医院、新乡市第三医院和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的净资产,并对5家医院实行集团化管理。新组建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以现金投入1.05亿元,占医院管理公司总股本的70%。
值得注意的是,被并购的5家医院全是新乡市目前医疗设备、水平较高的医院。其中新乡市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余均为二级甲等医院。地方政府如此大规模地让渡优质国有医院的管理权,这在全国尚不多见。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收购可能既是2003年中国狼烟四起的资本大规模进入医院的总结,又是2004年资本更大规模地向医院挺进的序曲。
2002年,民营企业绍兴咸亨集团出资3320万元买下了绍兴第五医院,首开浙江省民间资本竟拍参与医院产权改革的先河;
2002年,浙江展钺集团出资8000万元,持有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51%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3年,中国空调业"黑马"奥克斯集团总投资5亿元、占地236亩的明州医院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底,东南网架投入3.4亿在原有的萧山妇幼保健院基础上建立萧山医院;
2004年2月,金陵药业出资7466余万元正式收购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控股比例占到了70%;
2004年3月,美国美中互利公司和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正式签署协议,上海首家中外合作营利性医院--和睦家医院不久将对外营业……
截至目前,仅浙江省民营医院总数达到70家,占浙江省医院总数的13.8%,浙江民营企业投入医疗产业的资金总数已经达到100亿元左右。并且,华源、实德等几大集团至少有200亿资金也要砸进医院。其实,窥视医院的还不只是民资,许多实力雄厚的外资也将投资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据统计,上海市660多家公立医院中已有200多家与外资进行合作,这些外资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机构。
2004年4月,上海市与美国的哈佛医学院、德国哈诺伯医学院合资建设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将建造两座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医院。另外,美国得克萨斯医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琼斯霍金斯大学医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和德国人创办的红房子医院等世界著名医院都正试图进入这一园区。
此前,最早吹响外资进军我国医院领域号角的,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韩国SK集团。2003年底,SK集团控股的合资医院--爱康医院在北京挂牌。目前,北京拥有中外合资医疗机构25家,爱康医院是目前北京也是国内合资医院中唯一的一家综合性医院。SK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在中国开办20家医院,10年发展到50家,最终形成大型医疗集团。
看来,全国范围内外资进入医院领域的大局已不可逆转。在WTO体制下,随着我国医院对外资进入承诺的时间表一步步推进,我国医院领域的资产面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何走出"非盈利性"困局? 医院一下子成了国内外资本竟相追逐的香饽饽,这让只要稍微对我国医院经营状况有点了解的人都看不懂:非盈利性医院整天哭喊自己亏本,只能抬高药价来"以药养医",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资本要来淌浑水?答案只有一个:非盈利性医院能赚钱!
那公立医院为什么"亏本"?亏在定价体系、亏在内部管理、亏在人员压力。
刘明(内科医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医院被定性为非盈利性机构,医院收费实行的是不含职工工资成本的计划经济定价标准,即工作人员的工资由政府补贴,而医院仅收取药品、医疗器械等成本费用。但随着政府财政补贴的逐年减少,这种收费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医疗服务市场。再加上公立医院是典型的事业性单位,多年积弊造成的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奖惩与绩效脱节,而行政、后勤、退休等非业务人员量大,医院负担沉重,在支出上更显得捉襟见肘。这些非盈利性医院要维持运转,便想到了提高药价。然而,这部分卖高价药得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归医院,从科室主管到用药医生从药品中吃回扣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丁纯(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医院靠卖高价药养医,而这部分高出来的钱却又没有流入医院,只是肥了医生。因此医院就始终处在一个收支平衡的边缘。
民营医院靠什么赚钱呢?不靠高价药费而靠技术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律师可以按小时收取服务费而医生为什么不能收取?大家提供的都是技术性服务。星级宾馆可以凭自己的优质服务收取服务费用,医院为什么不能?关键还是一个医疗消费观念问题。在聘请律师时,没有人因为律师没有和对方辩论就不能收费,而病人总以为只有医生在开了药、做了相关检查或手术后,才算是给治了病,才能收"诊疗费"。否则,几乎没有人愿意给"诊断费"。其实,医生提供的就是服务,收服务费天经地义。而这,恰恰是非盈利性医院目前无法越过的一道坎,而民营或外资医院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做到。
据了解,目前,我国不同等级的医院门诊费几乎相差无几。我国把医院划分为一、二、三级,原本是要患者根据自己病患的轻重、治疗的难易来选择不同的医院去就医。但现实中,无论是感冒发热还是疑难杂症,人们总觉得高级别医院的医生水平高,不相信社区或地段医院。于是,三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排队候诊,而一、二级医院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陈赛娟(全国人大代表):不同级别的医院收门诊费基本相同,人家当然选择级别高的医院。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医生的工作热情得不到激励。医院也无法在技术性、服务性收费上拉开差距。
而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走的完全是另一条道路。2003年成立的由世界500强SK集团投资建立的北京爱康医院就表示,自己将聘请韩国最顶尖的美容医生来就职,而他们瞄准的客户也是相应的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人群。优质的服务、相对较高的收费,这无疑是市场细分后的营利性医院发展模式的一个方向。
资本"围城"中,老百姓如何能看得起病?
大量民营、外资的业外资本进入医院--或者说大量的公立医院民营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福是祸?在资本围城中,普通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消费的权利是受损还是得到了增进?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徐州(业内人士):谁也不能否认,医疗消费有其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维系社会健康的公共品,政府应保证每个公民能获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消费,医疗消费又具有市场性。在市场配置资源成为上佳选择的社会,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普通市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系统的提供上,而对日益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则要依靠市场提供。
为满足后一种市场需求,各地的卫生系统的改制行动正在不断推进。
2004年,上海市决定现有的660家医院中仅保留300家由政府开办,其余的300多家医院全部改制,目前上海市已有200多家医院与外资合作;
2003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除4家县级医院外,全市县级以上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124家全部完成改制……
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医院与外资合作以后,大都开始大规模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顶尖医疗人才。譬如上海民航医院正在同时推进10个合资医院计划,将引进美国、德国等外资改造心脏内科、整容外科、妇产科等;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新加坡临床国际医疗中心引进一批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外籍医生。这样一来,医院的医疗技术提高了,但是成本也高的惊人,无疑只能满足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政府必须尽到提供公共卫生保障的责任,换句话说,政府在考虑医疗需求的分层性的同时,必须优先考虑普通大众的基本医疗低消费的权利。这是公众政府的职责。
美国得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Palmer Beasleyz在第三届21世纪医学国际论坛上说,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由于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的投资,从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隐患。一些地方政府大规模地让渡国有医院的管理权给有限的几家甚至是同一家集团,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医院作为一种关系到公众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机构,如果在一定区域内完全控制在一家企业手里,在市场选择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这个地区的居民的医疗消费的成本会否提高?其医疗消费的主动权还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该到哪里去看病呢?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医院除了看病治疗的职能以外,还具有疾病控制与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残疾军人康复指导等。将这么多的医院一股脑地改换门庭,此举可能会给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毁灭性的毁坏。"
周解忠(上海卫生健康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政府不应该承担公共医疗的负担,政府应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政府也不一定要事事亲躬去办医院,可以去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但丁纯博士认为,城市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社区医院体系,必须保证在政府的控制下为广大市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和其他服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医院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打包"将医院卖出去。因为市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除了基本的医疗需求外,还会碰到社区医院无法解决的大病,因此应该在其他医院之间也保持一定的竞争,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防止这些医院通过提高服务收费造成低收入人群看不起大病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