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钊 北京报道
黎蔓:正是大干一场的时候
中国世纪投资家
到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任职之前,黎蔓并不十分了解风险投资。经
朋友介绍,他认识了Wi Harper董事长刘宇环(Peter Liu)。
“Peter很会游说,他让我觉得风险投资挺有意思!”而最吸引黎蔓的是大步走向开放
的中国市场。
2004年2月,黎蔓被调到北京常驻,成为Wi Harper开拓中国市场的核心成员,“是大干
一场的时候了!”
他的话很快得到了印证。刚回北京的一个月,黎蔓的工作量陡然加大,每天都要工作到
晚上,这与他原来在美国,下班之后绝对不谈工作的状态完全不同了。
“风险投资这一行本来就不轻松,这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他对记者说。
在Wi Harper的五年里,黎蔓共经手投资了十几个项目。
2002年5月,他在美国投资的一家半导体软件公司Celestry,在短短8个月内,以1亿多
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Cadence公司(全球最大的电子设计技术、顾问及设计服务供货商)。
在2003年1月风险投资的低谷期,这个项目以3倍的回报率受到各方瞩目。而当年,他又促成
Celestry公司的创始人戴伟民回国,在上海投资创立了芯原微电子有限公司(verisilicon
),之后不久,verisilicon又引来IDG等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
此外,黎蔓经手的项目中,还有两个卖给了大公司,两个正在上市过程中。“我自己是
很有成就感的,不过,总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还有更大的发展。”黎蔓的这种感觉当然是来自
对中国市场的坚强信心。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黎蔓在美国攻读了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在波士顿从事IT
工作。1995年,他为富达集团(Fidelity)主持制作了一个在线贸易平台,为富达遍布各地
的经纪人和客户提供在线金融交易服务。
这项工作的成功,使他对金融产生了兴趣。他随后到纽约大学读MBA,毕业后加盟高盛。
“做风险投资与投行的工作完全不同。”几年的VC经历使黎蔓认识到自己更适合做风险
投资。“我既懂技术,又懂金融,对美国资本市场比较了解,也熟悉中国文化。”
五年的风投经历,让黎蔓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中国投资最怕跟
风。必须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仔细进行判断,真正看准的机会,就不要犹豫。”
“而且,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在这里做风险投资,管理创业企业,必须
有开放的头脑,有对全球市场的大局意识。”
黎蔓,这位出生在北京的广东人不时地重复:“中文讲得不是太好!”因为他是到了美
国后才学的金融,在谈论经济话题时,他的中文时常会“短路”,“找不到相应的中文词汇”
。
他说,准备把家安在北京,让自己的孩子到中国来上学,把中文学好。
战略重心转向中国
《21世纪》:美商中经合早在1992年进入中国,继去年调来一位副总裁常驻北京之后,今年2月,又调来你这位一直主管美国和中国投资事务的董事总经理。这一系列的动作有什么战略考虑?
黎蔓(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虽然WiHarper进入中国较早,但是,从过去几年的投资量上看,我们把70%的资金投在美国,30%投在亚太地区,相对来说,在中国投的项目还是比较少的。
从去年开始,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动向:经济的快速发展、风险投资业的起步,以及科技产业水平的提高等。
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的周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2008年之前,中国政府发债、外来投资都会带动中国出现很多投资机会,我们觉得投资策略应该向中国倾斜。
去年我们就派David Zhang常驻北京,加强中国的投资。今年我自己也结束了原来那种中、美两边跑的工作状态,专心在中国开拓市场。
《21世纪》: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出现全面回暖迹象。你们拓展中国业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黎蔓:前几年,外资风险投资最担心的是,在中国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通。国内的A股市场审批复杂,上市成本高,股票又不能全流通;香港和新加坡的股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投资者更愿意将企业带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实现退出。
从去年开始,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可投项目的素质和数量不断提高;而特别是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使美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关注。
例如携程网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后,听说至少还有六至八家企业与投行进行上市谈判。此外,公司买卖同样异常活跃,也是一条重要的退出渠道。
从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投资项目转卖给大公司的收益不一定比上市IPO给投资人带来的收益少。
3721被雅虎收购,易趣卖给eBay等案例都显示出,外资支持的中小型科技公司,逐渐引起外资大企业注意;而且很多外资企业想进入中国,希望假以“买断中国中小企业”的形式实现。
这两个渠道的逐渐成型,无疑使风险投资,尤其是外资风险投资商在中国的信心增强了许多。
目前,Wi Harper负责中国投资项目的团队共5个人,我们准备以北京为中心加大在中国的拓展力度,并会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在上海和广州建立办事处。
《21世纪》:Wi Harper正在管理5支基金,共2.5亿美元。其中,Wi Harper已经向中国市场投入多少资金?另外,你们是否打算在中国运作一支新的基金?
黎蔓:准确地说,Wi Harper现有的5支基金中,70%的资金已经投出。已投放的资金中,15%投在了大中华区,约3000多万美元。其余未投放的资金,可能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比例更高。
关于成立新基金的事情,刚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还不宜大张旗鼓地宣传。
过去Wi Harper管理的基金很多是纯外资的基金,比如北京高科技发展基金。
外资基金运作比较规范,但是在中国投资遇到的限制也比较多。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领域都对外资开放。
我们注意到,中国存在着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资金,他们也希望参与风险投资。事实上,很多国内的企业和机构找过我们,商谈建立基金的问题。
既然中国市场有这么多机会,为什么不运作一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基金呢?如果有了这样一支内资基金,投资范围可能会更广。
如今,Wi Harper有这样的想法,组建一个中资或中外合资的、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基金。目前可供选择的合作方式很多,但是我们希望基金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操作更加规范。
《21世纪》:基金至今还没建立,是不是说你们在这方面还有一些顾虑,或者困难?
黎蔓:我觉得现在做纯内资的基金可能也有一些局限性,或者说有风险,主要来自理念和法律制度方面。
中国还没有接受美国那套发展得很成熟的基金管理理念:由管理公司单独管理基金,投资人不但要为管理公司支付薪水,还要与管理公司分享投资收益。
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经验看,过去20年,这些地方经历了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内地的很多投资人觉得,管理公司不一定比自己更聪明,自己也懂得投资,而且要亲自参与投资。这就导致很多基金运作的形式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规范。
即便是这种理念被接受了,基金管理公司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还需要一个条件:投资方要能够找到可信任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是说,要有足够多的管理公司,拿出令人可信的业绩来,使投资方认识到:自己管理资金还不如把钱交给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赚得多。
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专业化的管理公司才能找到最好的项目,擅长与项目方谈判,提供企业最需要的管理帮助,最终以合适的退出方式实现资金的增值。这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产业,只有这个产业真正被人接受,风险投资产业在中国才能发展起来。
另外,中国还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法律条款。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法律和游戏规则,但是,结合中国国情,借鉴一些美国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做法,提高中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优先股的设置,在国外,优先股可以享受一些优先的权力,优先股股东承担的风险与其他股东不同,收益也不同。
投资聚焦数字媒体
《21世纪》:Wi Harper是一家以高科技为主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科技两大方面。今后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黎蔓:Wi Harper85%左右的投资都是在IT领域,其余15%左右投在了生物科技领域。
具体来说,我们关注的有这么几大类:半导体、数字媒体、无线通讯、生物医药和医疗仪器等。今后,这些行业仍然是我们比较重视的。
其中,数字媒体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中国的“十五”计划就把数字电视的发展列为重点。2008年至2009年,美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将率先启动;2015年之前,中国数字电视产业也将全面启动,这个产业的规模估计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我们现在已经布下了很多“眼”,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21世纪》:能具体说说,你们在数字媒体的产业布局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吗?
黎蔓:将来,数字媒体的应用将取代传统的模拟音视频信号,随之孕育的也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内容制作到传输,其中涉及加密的技术,传输到互联网、手机、PDA等数字终端。
整个数字媒体的发展可分为四个环节:平台、终端、应用、内容。近几年,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平台已经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终端从单一的、低分辨率、单声道的走向互联互动、功能强大的手机、PDA等;应用上从原来独立的、无扩展性的走向整合的、支持各类终端的应用;内容上从传统的媒体走向多媒体。
现在,Wi Harper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布置了重点。
平台方面,我们在2000年投资的DivX Net Work公司,是一家压码解码软硬件解决方案供应商,它的技术可与微软抗衡。2003年,我们还在中国投资了一家NetAV的公司,这家公司正在致力于制定一套为产业所能接受的,视频音频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投了一家支持手机彩信互联互通的美国公司aicent,它在亚洲发展得很快,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运营商有大量的业务来往。
设备方面,除了在美国投资了几家公司,我们在中国投资的“盛地亚光”是一家很有前途的公司,主营业务是“解决光纤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问题”。光纤支持下的宽带接入技术门槛非常高,创业团队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在美国做研发。公司现在发展势头不错,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联通、网通等公司都是他们的大客户;很多小区、网吧、办公楼等也非常需要他们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可以实现小区宽带带宽升级,为将来发展视频点播提供条件。预计明年初,公司将实现盈利。
应用方面,我们投资的美通公司(Mtone)在手机短信、移动游戏等方面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另一家有台湾背景的公司FashioNow,是提供网络音乐下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过去一年,主营业务在大陆快速发展,估计今年用户量将达到100万。
特别要说明的是,Wi Harper在这些环节上的布局都是全球性的,我们希望把美国的技术和亚洲的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市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验优势结合在一起发展整个产业。
目前为止,Wi Harper已经完成了设想中产业链60%的布局,而且还会继续发现新的平台,挖掘更多的像手机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芯片、支持传输、保密方面的技术方案等。
《21世纪》:Wi Harper如此重视数字媒体这个产业,你们在投资这个产业上有什么优势呢?
黎蔓:IBM是Wi Harper的基金投资人,并且非常积极地推动数字媒体在全球的发展,它在这方面的技术支持、战略协作和资金储备,都使我们发展这方面产业具备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此外,Wi Harper在半导体、无线通讯方面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这些产业与数字媒体都是互通的,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
《21世纪》:很多投资者都对中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关注,除了IT和生物科技以外,Wi Harper是否会转向其他的领域?
黎蔓:已经募集的几个基金可能不会考虑传统行业了,主要侧重在IT方面。
但是,以后不排除向这方面转移,因为中国市场的机会太多了。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改造和升级酝酿出很多新生市场。
我们会特别重视IT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
比如水处理产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涉及环保、生物科学等领域。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传统企业”正在与我们联系,希望有机会与他们合作。
运作模式及选项标准
《21世纪》:刘宇环非常喜欢把在美国发现的有潜力的项目带回国发展。今后,Wi Harper是否还会继续这样的模式,大量投资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项目?
黎蔓:Wi Harper运作项目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就像架在美国、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桥梁。
美国拥有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产品和资金;中国内地的优势则是庞大的市场、潜在的市场机会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台湾地区则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如半导体、电子产品,以及现代化生产管理等。
Wi Harper的工作就是把美国的技术和资金带到内地,把台湾的经验引入内地,然后通过本地化,使产业和公司发展成熟后,再通过美国股市或大公司实现资本增值。
通过这样的桥梁,可以加快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吸收先进的科技,实现技术产业化,同时,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中国。
为了把三地的优势集中到一起,自然的,很多项目都是从美国挑选的。不过,“从硅谷带回创业团队”的投资模式也会渐渐改变,因为现在大量硅谷的人才都已经回到国内,我们会越来越重视本土创业企业。
对于本土创业的企业,Wi Harper可以为他们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帮助他们寻找外国的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实力。
Peter Liu和我在美国共同推动成立的华源科技协会,在促进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方面,积累了深厚的资源和人脉。
《21世纪》:Wi Harper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主要考查哪些方面,标准是什么?
黎蔓: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人,团队的素质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评价团队素质有几个标准:第一要有相关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开过10家餐馆都成功了,你投他第11家餐馆,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做科技公司也是一样,要看创业者以前有没有做过产品开发,有没有组织技术开发的经验。
第二是人的诚信度。对待投资、对待企业的态度是不是负责任。我们特别重视对创业团队这方面背景的调查。
第三是有没有专业知识,懂不懂得如何经营一个公司实体。团队的素质合格了,就要看技术是否先进,市场是否足够大,商业模式是否清晰。
总之,风险投资总是要挑那些“高速增长的大市场里面,最有特点的企业”。
《21世纪》:数据显示,Wi Harper2003年在中国内地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2004年,你们制订了什么样的目标?
黎蔓:希望能持平吧!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好,既不愿意跟风,也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我们觉得,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业退出渠道会更加理想;另外,有些产业的潜力非常大。
比如半导体产业。2002年,中国半导体业240亿美元的市场中,70%-80%需求依靠进口。近几年虽然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迅猛,但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的芯片产品很少有人能做。所以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都在“猛攻芯片产业”。
然而,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量大、风险也大。例如芯片设计公司,流一次片就要花50万美元。所以,风险投资可能会对它们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黎蔓(Michael Lee):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董事总经理。1999年加盟Wi Harper,主要负责管理集团在美国和中国的投资项目。2004年2月,调任中国,常驻北京。
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由华裔风险投资人刘宇环(Peter Liu)1989年创立,是美国一家专注于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刘宇环是台湾最早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创办人及负责人,曾是华登国际投资集团(WIIG)的合伙创办人及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