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困局”再次成为4月25日在此间举行的“全球化与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论坛”上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与会的国内外专家认为,必须改变目前由物价部门一家说了算的计划定价法,让消费者、药企、医院代表和公益代表一起,多方参与议定药价。否则,谁也不说好的药价“困局”永远不能被打破。
上海市市长韩正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说:药价和房价、粮价成为普通百姓最为关切的三大敏感价格。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药价在百姓中的关注度相对更高。每一次药品降价都能牵动许多神经,每一个药品短缺都会引起市场异动。在百姓心里,可谓是爱也药价恨也药价。
药品的真实价格究竟是如何构成的?业内人士分析,影响药价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研发费用。一般而言,国际上开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投资在10亿美元左右。二是生产成本。药品生产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必须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制性认证,费用在几百万元到近千万元不等。三是流通成本。一些配备执业药师、提供药学服务,通过GSP(药品流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药店和批发公司,流通成本相对更高。目前,影响国内药价的主要因素不在研发、生产,而在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
上海市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学博士张仁伟说,他针对18个省市80个厂家、34家批发公司、69家医院流通的1439种药品所作的调查显示,患者每花100元购买的药品,其实际成本约为54元,批发商以69元购进,提价后分销给医院;医院以80元购进,最终以100元卖给消费者。
流通环节和终端为什么可以卖如此高的价?现行药价到底是如何确定的?这样的定价科学吗?
据悉,目前国内对药品采用的是利差定价法,政府限定最高零售价,并允许医院的零售药价加提20%左右的提成。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定价至少在2个方面存在问题,亟待完善:
一是定价基本是政府部门的事,公众参与度严重不足。世界医药分销商联盟会长、日本东邦药品株式会社社长松谷说:在日本,药价由中央社会保险医疗协议会制定。这个协议会是厚生大臣的咨询部门,由消费者代表、医院代表和公益代表组成。制药公司、分销商的代表作为政府“药价专门部会”的委员,可以发表意见,与消费者公开讨论。确定的药价原则上每2年调整1次。
而国内,“定价部门只有三五个人,却要面对6000多家药厂、几万个品种规格的药品,怎么可能清楚每个药品真实的成本,从而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副司长指出,政府在管理方面很不完善,药品定价首当其冲。她举例说,阿司匹林的中标价与政府定价居然可以相差10倍,这只能说明定价出了问题。
药品定价问题之二是目前国内药价允许终端提留加成幅度太大,普遍达到20%。而在日本,医院出售药品的利润不得超过2%。
与会专家呼吁,在药品定价问题上,政府不能站在部门利益上,而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做事,借鉴国外的做法,让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讨论、听证,不能只由政府、专家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