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1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新出台并采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并就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介绍说,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就业率达到83%。2004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28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争实现9月份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
今年2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到年底167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3%。去年的就业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经验,为2004年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总量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增幅达到3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刘大为说,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下岗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等因素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一些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此外,还有少数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同时某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提高等方面也重视不够。
谈到今年的就业目标,刘大为说,今年4月21日,国务院第二次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黄菊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年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进一步部署。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到2004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高于2003年同期水平。这个目标明确提出,也表明国务院做好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决心。
刘大为介绍说,2003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70%,2004年9月要达到70%的话,签约人数达到196万人,比上年同期多数54万人左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难度还是很大的。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介绍说,从劳动部今年公布的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就业岗位是900万个,其中500万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剩下400万个就业岗位,除了要解决280万的大学生就业,目前还将近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就业。从总量来看,不再考虑社会上其他的需要就业的岗位,仅就这三块来说,目前就业岗位是不能满足整个就业人员的需要的。所以整个就业的问题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不仅是毕业生就业难,整个国家的就业状况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毕业生自主就业 地方政府将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
[CCTV-2记者] 这次出台的政策里,要求地方政府在现有的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请问一下具体的情况。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 去年教育部和各有关部委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同时提出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小额贷款以及担保。这项政策应该说对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目前这项政策由各个地方政府来操作和实施,根据各地政策情况对标准和额度做了一些规定。
[半月谈记者] 去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里关于小额贷款,大家一直希望比较高,这个工作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那这个工作做得到底怎么样?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正处级调研员王辉] 第一,现有渠道是什么意思?当时在进行政策宏观设计时也考虑到是不是为大学生专门做一个小额贷款的担保,但是跟有关部门协商以后,现在已经有渠道,比如对下岗职工进行小额贷款的担保,可以把大学生纳入现有的渠道内,不单设一个项目。
第二,究竟有多少学生享受到了这个政策。学生离校之后,学校就很难掌握他的就业情况,包括自主创业的情况,所以学校掌握这方面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统计一下有多少学生享受到这种优惠政策,最好到相关的负责贷款发放的主管部门进行了解。
希望媒体能够全面、客观、深入的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介绍中说,在就业过程当中,大学生比起用人单位来讲是弱势群体,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权利。在这方面,媒体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办主任王旭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全方位、客观、深刻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好象还不多。我们希望报道能够更深一步。有的报道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有失偏颇。比如说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报道就不多,大学生就业有政府的支持,需要政策的指导,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也很重要。希望记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做这方面的报道。
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从有大学生那天起就有就业,说它新鲜,就是最近这两三年来尤其突出,上次我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就已经公布,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7%,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总的来讲还是要靠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特别要依仗与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情况,所以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毕业生就业率如何统计?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陈处长,能不能解释一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式,是不是跟以前相比有所改变?我记得有一次会议上讲过,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自主就业的据说也统计在里面了,是通过什么方式统计的?怎么知道他离开学校以后是不是就业了?
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都统计为就业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 目前就业率的统计是宽口径的,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只有毕业生拿到报到证才能算做就业。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不论是学生自主创业还是作为自由职业者,这个统计主要是在学生里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去向作为我们的统计方式。这个统计只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动态指标,不是最终的。它只是在学生毕业过程中某一个时段的状况。
世界上像我们这么认真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国家几乎没有。他们就业率的统计往往是抽样或者是大致的估计,作为中国教育部进行认真的统计的国家只有我们一个国家,这说明我们政府对高校毕业生是高度关注的,同时也是负责任的。对于具体指标问题,在我们统计过程当中,会根据情况不断变化,不断完善。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正处级调研员王辉] 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对于自主创业、临时灵活就业的学生也都计算在就业范畴里面。
国外如何统计大学生就业率?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正处级调研员王辉] 我们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基本上是每两年对全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抽样统计,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机构,还有高等学校,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在我们国家,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通过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学生处,以及各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的。
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所以不能把在一个时间点上的数据作为普通的结果来看待。比如说我们现在统计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不能代表他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以后的就业状况,我们只能说明离校时的就业状况。包括毕业生就业统计是不是把没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也统计到这个数据里面来,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
比如说在英国,它的大学生就业率要统计两个口径,一个是全体大学生都要做统计,一个是把没有就业愿望的大学生刨除在外再做一个统计。所以英国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是有两个指标的。正因为对这个问题,从学术界和高等学校没有一个完全的统一的认识,所以在英国是用两个指标。
怎样看待就业率?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 怎样看待就业率的问题?第一点,这是一个重要指标。今年国务院的文件明确提出,它是高职学校评估的核心指标,进一步强调了这个指标的重要性。
第二点,它不是唯一的指标。不论是检验高等学校办学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等,包括对某一个单位的评估,不可能就这么一个指标。包括我们强调18挂钩也好,建立挂钩工作制度也好、管理制度也好,不可能说它是唯一的指标。
第三点,它是不断完善的一个指标。这么大一个国家,普通高校几千所,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各个环节,难度相当大,但是我相信,就业率是借鉴国内、国外经验,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若干年都在进行这样的统计。指标问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教育部还在抓紧进行研究,一个是毕业生离校时有一个就业率的指标。毕业半年以后,第二年1月1日,离校半年的学生可以进行失业登记,这又是一个指标。再有一个指标,就是半年之间的指标,我们想用待就业登记。
多数国家毕业生就业是个体行为 政府很少帮助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 多数国家毕业生的就业都是个体行为,政府给予这么高关注或者帮助的很少,只是对一些失业的人员进行帮助,学生的就业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行为。在一些国家,一些学校给予高度关注,提供很多帮助。但是作为政府,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到具体的措施上,帮助毕业生就业,开通就业渠道的,恐怕我们国家是首例。
就业率的统计,一般都是中介机构或者一些科研部门,进行一些抽样的调查,我们也了解一些高校的就业率的统计怎么做,学校讲就是给学生发一个信,大致的进行统计,基本上这样,像我们这么高度重视的几乎没有。
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领导考核挂钩
[瞭望杂志记者]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一个问题,现在说的都是就业,但是毕竟还没有就业,但是再加上今年要就业的人,大概接近300多万。能否让我们知道,这些没有就业的人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就业?我特别想知道,有一些学校就业率非常低,可以说20%、30%、40%,我非常想知道这些校长把培养的毕业生就弄到这个份上,有什么样的责任没有?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 离校半年还没有就业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在就业上有一些难度,有的是在考虑考研或者是出国。现在劳动部门从去年开始对半年之内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就要失业登记,对于失业登记的学生,后续有一系列服务,包括免费提供职业介绍等等,包括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民政部门会有救济。
第二个问题,培养的问题。从去年18挂钩里,其中就有一条,考核领导班子跟就业率挂钩。有些省力度很大,比如安徽,就业率低于平均数多少的,招生的增幅就有限制,再低于多少要减掉,再低于多少要停招,再低于多少就把书记、校长找来谈话。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办主任王旭明] 去年制定的所谓“18挂钩”政策,今天材料里又有一些新的政策,适当的时候,你们给我们提供一批这样的单位,比如挂钩挂上钩的,做得好的,招生数也增加了,经费也增加了,招生数也增加了,真正挂上钩的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大力保障。反之,两年来就业率低于多少多少的学校,虽然不能全曝光,是不是也可以说几所,我们给你的招生数就减下来了,你们不要再害学生了。如果连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那就不要再招生下去了。
反之,两年来就业率低于多少多少的学校,虽然不能全曝光,是不是也可以说几所,我们给你的招生数就减下来了,你就不要再害学生了,如果你连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就不要再害学生、不要再招生下去了,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公布若干所?我们的经费就不给他,就减他。
比如说材料里第四条,要保护毕业生人身安全、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信息欺诈、损害毕业生权利的进行严厉处理,9月份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单位,利用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搞虚假的信息发布,搞招聘市场骗钱?我们要及时查处、及时发布,对这块工作,就不仅仅是告诉人家怎么做,还得有奖有罚。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 不光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奖罚,也有社会舆论的褒贬,做得好的我们欢迎,希望媒体多做宣传。做得差的也要曝光。但是各地的情况又不一样,比如说,西部有一些省份毛入学率比较低,同时就业压力也很大,尽管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大,但是就业压力也很大。大家都知道,东部地区实际上在就业生就业,到年底汇总情况,还是很多毕业生到东部就业。这时候对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跟就业率挂钩的问题,就要考虑到一点具体情况。
但是,同一地区的情况大体相当的学校,如果说毕业率的水平高低相差很多,充分说明问题。所以我们强调,高等学校管理也是两级管理以省为主,毕业生就业也是两级管理,以省为主,强调各省加大这方面的挂钩力度,但是全国来讲我们不好提硬性的指标,但是这项工作毫无疑义要作为重点工作。
每年年底公布高校就业率
[半月谈记者] 从教育部来讲,作为主管政府部门,在一定时间度内建立关于中国高校就业率排行公布制度。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经验,作为学校来讲也是连续的工作。从教育部来讲,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高校就业率的排行公布制度?
[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 就业率公布制度已经开始实施。去年年底我们公布了各省的就业率,公布了教育部直属学校的就业率。我们是按照5个百分点的区间的公布,同时要求各省也要公布,有的省是分阶段的公布,教育部是在年底公布。这项制度我们要坚持下去,而且要越做越好。
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工作,我们已经提了若干年,也一直在推进这项工作,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四化”。第一化叫全程化。从入学开始,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就要有就业意识,就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方面的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了就业辅导课。第二,全员化。高等院校内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关心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
第三,信息化。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服务的效率、质量、水平,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便捷。到2005年都要建立服务网,而且这个网要充分发挥作用。第四,专业化,从事这项工作的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就业工作不再是临时客串的,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要专业化。
到东北、到西部、到基层,成为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
[农业日报记者] 农业院校就业率低,请问有没有定量的?低到什么程度?据我所知,农业院校不少都想改名字,不想做农业院校。陈处长说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今年还有6000人,这6000人和这么大的就业毕业生相比,反差是不是有点大?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有没有这种考虑?给中央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参考依据?
[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 这个问题已经是老问题了,大家谈了大约有20年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院校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是真正能够到从事农业工作或者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比例,应该说还不是占多数。主要还是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问题,你让学生到农村或者和农业有关的一些领域去就业,必须给他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坚持让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那些地方去工作,这是不太现实的。目前农业院校的就业率,有一些院校毕业率还是比较高的,比如中国农大,有一些地方的农业院校就业率相对低一些。
你刚才讲有一些学校在农业院校也开设一些其他专业,最主要的是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目前学校多数除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以外,他们也在不断发展一些相关专业或者说向综合性发展,目前来说还是学校发展的特点。目前来看,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西部计划只有6000人,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西部计划只有6000人,但是它是一个就业的导向。
除了这个计划之外,我们还相应的提出一些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相应的制定一些配套所谓的西部或者去基层的计划。目前辽宁、甘肃许多省,在去年就出台了一些本省艰苦地区的就业计划,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支持。应该说从去年来看,在国家西部计划的带动下,目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就业,成为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
刘大为在介绍就业政策时也指出,各地要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区的教育“两基”攻坚,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等重大项目。200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继续招募6000人,中央财政支持,也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省出台本地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包括利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挂钩的办法,包括为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西部创造条件。通过这样一些要求和举措,将打开扩大、扩展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