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年获准上市的新药数目的下降证明,整个制药行业正在经历缺乏新药之痛时,但它又通过寻找各种新的途径来维持其收入的增长,这些途径包括药品授权、联合开发、战略合作等。
在2001年,生物技术制药公司共有67个新药(包括扩大适应证范围的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在接下来的2年中,生物技术新药的批准数就急剧下降,2002年下降到59个,2003年则下跌到25个。2004年第一季度,虽然象Avastin(bevacizumab),Erbitux, Spiriva,Sensipar,Caduet和Alimta等生物技术新药申请虽然都已获得批准,但预计全年该类新药的批准情况仍不会超过以往的平均水平。(图表1显示了过去4年来FDA批准生物技术新药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制药巨头面临化学合成新药开发的步履艰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公司又因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经历着不能使得他们开发的生物技术新药顺利发展至进入市场的境地。于是,制药巨头和生物技术公司似乎都在寻求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来开发那些有发展前景的新生物技术产物,从而来增加自己的产品品种,并迎合如饥似渴的投资者的期望。因而,不仅上市新药之间竞争激烈,而且那些针对有开发情景的处于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化合物的授权争夺战也是异常激烈。对于制药巨头来说,在这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哪些机遇是值得抓住的,也就是判断哪些生物技术新化合物的发展前景比较大,还有就是要判断出何时出手获取该化合物的授权,介入到该药临床研究中去,以便使其顺利通过步步规程而进入市场。
在那些通过获取授权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制药巨头中,辉瑞制药(Pfizer)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2002年12月,辉瑞和神经分泌生物科学公司(Neurocrine Biosciences,以下简称“生物科学”)签署了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失眠症治疗药Indiplon的协议。根据协议,辉瑞获得生物科学的授权,与生物科学联合开发即将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Indiplon。按照协议条款之规定,辉瑞向生物科学首期支付1亿美元的授权费,只后又共支付了3亿美元的授权费,并为生物科学担保了1.75亿美元的短期贷款,用于Indiplon在美国市场的推广。该药在全球范围内由辉瑞销售的专利税以及在美国由辉瑞和生物科学联合销售的专利税均由辉瑞支付。同时,辉瑞为生物科学培养一支200人的销售队伍,以便专门向医师和睡眠专家推广该药。这项辉瑞和生物科学之间的授权协议以5.75亿美元的授权总额成为2002年第二大授权交易。2002年Indiplon获得了美国专利,从而在其预先推出之后,为该药物提供了一项长期独家专利。有关专家预测,到2008年,该药将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药物,而辉瑞在睡眠障碍药物市场做出的努力将使其在该市场的分额提高20倍。
辉瑞的另一项使公众聚焦的授权协议就是辉瑞与眼科技术制药公司(Eyetech Pharmaceuticals)月2002年12年实施的关于合作开发湿性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治疗药物Macugen(pegaptanib sodium)的协议——辉瑞从眼科技术制药公司处获得Macugen的开发授权。为此,辉瑞首期支付1亿美元的授权费,之后又支付了6.7亿美元的授权费。当辉瑞瞄准该药时,该药已经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后期。如今,眼科技术制药公司已经从该药的临床研究中获得了有利、积极的资料,并期望于2004年第三季度获得该药在美国用于湿性AMD的新药申请(NDA)批准。辉瑞和眼科技术制药公司的这分协议以7.7亿美元的授权总额、2亿美元的毛利成为2002年最大的一项企业间的合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在通过寻求发现新的化合物来开发新的疗法,为了购买处于中期至后期的研发中生物技术开发的产品,他们所出的购价也在不断上涨。图表2显示了1993年到2003年间,(美国)每年的授权量以及涉及授权金额。
从图表2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公司给出的超过11年期限的授权量和所涉及的授权金额都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的作用是使得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巨额的授权费,从而支持他们所开发的产品通过一系列规程后进入市场并得以推广。生物技术公司为了减少他们在开发产品的初期临床研究中所承担的风险,因而他们向被授权的制药公司开出的首期授权费也就越来越昂贵。与此同时,制药公司间争夺有发展前景的新药而开展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这也促使了所授权产品正在从以往处于后期临床研究阶段的生物制品向处于中期和早期临床研究阶段甚至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产品转变。辉瑞为了获得具有高度开发前景的新药,也已经提高了其购买价格。
然而,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化合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增加了制药公司的投资风险。2003年,辉瑞与日本制药企业第一制药(Daiichi)公司签署协议,获得了开发第一制药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化合物DK-507k的授权。根据协议,辉瑞将获得DK-507k除日本、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之外的市场销售权力,同时需要负责DK-507k的进一步研发和提供资金支持。第一制药保留与辉瑞共同开发美国市场的权力。虽然,辉瑞为获取此项授权花费了不少心血,但2004年2月20日,辉瑞还是终止了对该化合物的开发。
随着制药行业内开发和授权新药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授权、联合开发和合作的网络也在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这是制药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取长补短的举措,必将有助于生物技术制剂在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