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25日电 警惕所谓“新特药”在农村大肆泛滥
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一种普通的止血药,
每支零售价不足0.28元,经不法分子变更药品通用名称冒充新特药后,价格竟高达28元,整整涨了100倍!这是近日发生在江苏省建湖县的事,被不法分子坑害的多是当地老实巴交的农民。
江苏省药品监督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目前除了游医药贩无证贩卖药品、少数个体诊所以行医为名行卖药之实外,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以普通药冒充新特药、无证配制制剂、以义诊名义直接向村民兜售药品等形式制售假劣药品,坑农害农。
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一乡镇卫生院正在使用的羟苯磺乙胺注射液存在较多疑点,如标签字迹不清,说明书与外包装标示的适应症范围不一致,说明书中商品名“舒喏克”与外包装标示的商品名“舒诺克”音同字别等等。经调查,所谓羟苯磺乙胺注射液实为酚磺乙胺注射液(一种普通止血药)。酚磺乙胺注射液零售价不足0.28元每支,不法分子通过更改药品通用名称、伪造价格批文等手段,将普通的注射液冒充新特药销售,价格高达28元每支。
受客观条件限制,各地农村现有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够合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不规范、购药渠道混乱,药品贮存条件差、质量难以保证,乡村医生用药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再加上农村地域广大、农民收入低、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农村已成为制售假劣药品和无证经营药品的多发地区。
有的农民本来就是“小病靠撑,大病放挺”;对于药品,农民差不多是当“神明”来看的,总希望能“药到病除”,这也是很多所谓的“新特药”能在农村大肆泛滥的原因之一。与其他人相比,农民对药品的识别能力更差一点。别说农民,就是本科生、研究生,哪怕是博士甚至教授,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谁能看出药品的疑点?谁会怀疑药品的价格?还不是一样乖乖地按处方去打针吃药?
上述案件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购药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药品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也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要让农民买到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药品,除了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的清理整顿,积极探索完善农村药品市场的监管方式外,还要着重解决农村用药的供应问题。药品的名称千千万,不法分子可能也是不少,药品监督部门任重道远,却又责无旁贷。除了监管部门“抖擞精神、擦亮眼睛,不停地查、重重地罚”以外,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也万万不能“打盹”,务必堵住假劣药品的流入,更不能被不法分子的“糖衣炮弹”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