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中医药学及中医药产业真正置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概念之中,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已在西化的潮流冲击下湮没,中医药能否坚持姓“中”问题一再被提出,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谈。举其要概述如下:
一、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扭曲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竟然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口号。因而培养的学生,学位愈高离中医正道愈远,愈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提高中医理论的真才实学。
二、中医药科研的背离
中医中药的科研,从思路、立项、研究方法到目标成果,由于受西医研究的影响,基本上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因而在理论上未能有所提高与创新,在实践上面对变化了的疾病谱,亦无重大医疗上的成就与建树。散在地方与民间执着科研的工作者,成果虽丰,却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中医中药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日益迷失
受反客为主的西医药影响,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竟被视为异端,在“正规”医院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辨证论治”则被器械仪器检查和问病开药取代。因而许多大医院的中医科,先是附庸,后则西化,一些坚持四诊八纲的中医,虽屡奏疑难病治疗奇效,却因地位卑下而难闻达于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病人或关系大局声誉的疫情,是在国内外为之束手时,才推给中医让“试试”。即使试出奇迹,也不敢或不愿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而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功绩。
四、传统自然疗法及祖方秘方持续沦丧
中医传统疗法(以经络学说为根据的生物效应法和各种手法等),是更高层次的医术,是通过对有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相谐的高超疗法。然而,由于政策不到位,加之按西医西药的管理办法不断“打假”,致使大批世代相传,堪谓手到病除的方法与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沦丧。这是最具优势的中医药学术和最具前景的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覆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而且最具简便廉验及无毒副作用之优势。这是中华民族多么无价的宝贵财富,对他们的漠然置之甚至压抑打击简直是罪过。
五、中医精华不断消逝
一批又一批的名老中医抱憾而去,将毕生积累世代承传的中医药精华带入冥冥之中。健在的老中医,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因而空怀解数而难施展,拳拳一隅而未敢悬壶济世,却时时遭冷遇甚至种种限制。他们只有家传的绝招或师承的秘法,而不具备学历文凭及应考的基础,怎样使他们为人看病不被打成“非法”,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用其能造福于百姓健康,应当有相应的政策予以保护。
六、中医考核与中药评审的误区
承袭西医西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不止是削足适履,而且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乡医、个体医、退休医师,医德高尚、患者口碑好、社会认可,经考核和论证,就应当给他们相应的名份,行医的资格。对于那些假冒伪劣者,让相关的法规去发挥作用,而不应是用权去进行人治。至今所套用西医西药的办法对待中医中药,一方面是因为“中医药不科学”的异化谬论阴魂不散,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符合中医和中药本身特征的标准与办法,也就是无章可循。
七、政策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生命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产业的生命。调整好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焕发青春,不仅是中医本身再铸辉煌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此文系作者在中华医魂全国大会发言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