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家企业招聘10名生产一线操作工,出人意料的是,竟出现了下岗失业职工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场竞聘的局面。解读这桩新闻事件,从中能够获得这样一个信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平民化”时代。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国内经过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在校生的规模空前扩大,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高校毕业生将从去年的145万猛增到今年的212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面临新的难题。
大学生与下岗职工同台竞聘工作岗位,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大学生在降低自己身份呢?事实上,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变,大学生就业“平民化”趋势日益显现。在大学教育精英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属于一种社会紧俏的人力资源,且那时社会高端就业岗位相对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一种精英化教育与高端岗位相适应的模式。而高等教育进入“平民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面临着新的抉择:一部分人通过竞争,进入高端就业岗位,更多的毕业生势必选择预期相对要低的工作岗位。
因此,大学生该不该与下岗失业人员同台竞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如何转变传统择业观念的问题。从表象上看,大学生与下岗职工同台竞聘是一种降格的选择,实际上这是高等教育“平民化”的必然结果。
有关就业专家指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必然会向“大服务、小政府”的格局过渡,同时,企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人们传统眼光里的高端工作岗位增加放缓,甚至逐步减少,这就使得某些高端就业领域必然会出现人才饱和的局面。现在问题是,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长,常把择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大机关、大企业等待遇高且体面的高端工作岗位。报载,苏北某市今年面向大学生招聘公务员,一家市级机关招2名行政助理,竟有108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录取比例高达54:1。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的直接结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语中的:“大学生就业难并不在扩招,而是在于其没有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应破除传统的择业观念,切实调低唯高唯精的就业期望值。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产品,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必然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常言说得好:“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学生择业时不妨先把自己放在与普通求职者同一个起跑线上,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把握发展的机遇,尽显自己的潜能。如此,自己的择业空间和就业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据报道,目前国内新增产值的80%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的,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还为城镇提供了75%以上就业机会。由此可见,目前国内最迫切最需要发展的是能够直接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因此,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设置,要尽力缩小与就业市场存在着的滞差。倘若大学教育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会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过多不必要的就业竞争,也难以适应大学生就业“平民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