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
与20世纪90年代前期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都加强了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必由之路这一观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是,新千年以来,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西方工业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重新恢复到90年代初期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研发活动在地域分布、投入强度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和以下突出特点:
1.企业研发轴心继续外移。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企业研发活动轴心继续漂离欧洲大陆,向北美、日本、韩国和中国推移,在全球企业研发的版图中,欧洲大陆逐渐失去其昔日的中心地位,美国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最大赢家。1994年以来,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超过西方工业国家平均增长率1.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西方工业国家研发投入总和的比重从42%上升到2000年的44%。换句话说,西方工业国家企业新增研发能力的55%来自美国。
2. 研发投入强度差距拉大。经过世纪90年代企业研发活动高峰期,西方工业国家之间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上的差距有所拉大。总体上看,日本和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企业研发活动始终保持较高的投入强度,中、东欧改革国家以及部分南欧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勉强持平,少数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出现下降,如意大利。
3.欧盟总体研发强度减弱。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的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曾达到2.l%,是近20年来的最高点。但是,近年来欧盟的总体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所减弱。2001年,欧盟的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降到2%以下。为扭转颓势,欧盟将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确定在3%。单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民众加深理解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扭转将过多的经费用于农业补贴、社会福利、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这一倾向产生积极影响。
4.北欧企业研发独树一帜。上世纪90年代,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企业研发活动得到了迅猛发展,许多在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投入尖端技术领域叱咤风云的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均发祥于这些国家。这些北欧小国选择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工业重点发展战略,将企业研发重点确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尖端技术领域。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对于国土面积小、人力资源有限的北欧国家来说,在所有领域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地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所有的产品都要在世界市场上一争高低,是不可能的。
5.中欧企业研发仍是软肋。上世纪90年代前5年,由于德国集中力量进行统一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企业研发强度出现了持续滑坡,尽管在其后5年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但已被地处欧洲中心的英、法、意等欧洲经济大国甩下了一大截。但是,这些欧洲经济大国未能在90年代后期对企业研发能力进行迅速扩张。1994年以来,中欧国家的企业研发 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成为欧洲企业研发活动的软肋。
德国企业研发活动现状
近年来,世界宏观经济环境一直不景气,尽管德国的企业研发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前5年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研发活动的总体水平仍差强人意,研发投入增速放缓,研发活动趋于保守,研发模式出现调整。服务业研发得到重视已成为德国企业研发活动的新特点。
1.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放缓。2001年,德国企业研发投入为519亿欧元,比2000年增加了4.5%。德国科学统计协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570亿欧元,增幅为1.5%,低于2%的工业产值增长率。2003年,企业研发投入继续有所增加,但增速将放缓。因此,2001年以来,德国的企业研发活动的总趋势是研发投入增速趋缓。德国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研发总投入之比由1999年的84.7%下降为2001年的83.0%,而企业外部研发投入则由15.3%上升到17.0%,这说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合作有所加强。此外,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产值之比由1995年的1.83%上升到2001年的2.16%,印证了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增速高于产值增速这一事实。
2.企业研发活动趋于保守。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2001年德国全职企业研发人员307 260人,比1999年仅增长了0.2%,与2000年的312 490人相比,下降了1.7%。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在研发活动中表现得较为谨慎,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研发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这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未出现过的新情况。从企业数量来看,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企业暂时停止了研发活动或企业本身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被兼并甚至倒闭。
3.企业研发模式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研发活动采用的是蜈蚣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各行各业研发活动齐头并进、相互支撑、小步快跑。近年来,这一格局发生变化,企业研发活动出现选择研发重点、跳跃发展的新模式,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领域。90年代后期,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德国企业研发力量分布重新洗牌,出现了企业研发能力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流动的倾向,大企业成为企业研发活动的主力军和领头羊,许多中小企业减少甚至停止了自身研发活动。但是,仍然有一些中小企业在继续开展研发活动,特别是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传统工业研发裹足不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德国企业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尖端技术领域开展研发活动的强度不够,德国企业的研发重点主要放在高价值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上。与尖端技术研发相比,尽管高价值研究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仍有许多研发工作要做,但其投入却要少得多。采取将传统行业优势与高价值技术进行创造性、灵活性的结合的策略,使德国的传统工业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霸主地位,化工、电器、机械和汽车等传统高价值技术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创造了巨额产值。但是,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节奏越来越快,产品生存周期越来越短,德国传统工业在这条成功之路上日渐步履艰难。此外,德国的企业研发结构曾在90年代末出现重大调整,政府政策导向和企业投入重点向尖端技术领域倾斜。于是,在内外双重因素作用下,曾经显赫一时的德国传统工业的研发水平近年来出现了明显下降,硕果仅存的是汽车制造业,德国的工业创新体系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以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为核心的显著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创新体系出现这种单极化的发展趋势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5.服务产业研发得到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国企业研发活动复苏与产业结构调整同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研发重心调整到高价值服务产业上。尽管与其它国家相比,德国服务产业的研发活动有许多处女地尚待开发,但德国企业已逐渐认识到服务产业是工业创新的触发器这一事实。近年来,服务产业研发活动对德国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制药、电子、通讯、飞机制造等研发水平要求高、研发投入强度大的行业中,高价值服务产业与之产生的互动作用特别明显。
6.加工行业研发位居首位。2001年,德国加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占企业研发总投入的90.4%,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产值之比从1995年的6.68%、1999年的7.48%达到2001年的7.62%。2001年,加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化工、机器制造、办公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电子设备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加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92%发生在这些行业。
7.人才仍是企业研发的关键。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点转移到尖端技术领域,企业的研发活动对研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技术创新方法的高素质研发人员,企业研发活动的学院化趋势也日趋明显。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德国企业研发活动在未来几年内是否能够得到迅速扩张,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因素的制约。为了实现2010年欧盟研发投入占GDP 3%的目标,2010年德国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应达到3.5%。换句话说,在经济零增长的情况下,德国的研发投入年平均增长率需保持在4.3%,到2010年需新增8万~10万研发人员。在经济增长率为2%的情况下,德国的研发投入年平均增长率需保持在6.5%,到2010年需新增16万~20万研发人员。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因为自1994年以来,德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年增长率从未达到过4.3%。因此,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利用和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推进服务业介入企业研发活动的一体化进程,强化面向尖端技术领域的行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