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一行曾视察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项目组科研人员进行交谈,高强说,希望通过非典的防治,树立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典范。
2003年,中医药似乎“火” 起来了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医药在医药体系中已经确立了其应有的地位?最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国内一些中医药权威。专家指出:中医药要真正发扬光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症状
2002年,与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相比,中药行业的发展显得有些疲软
根据前国家经贸委的统计,中药行业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另据统计,我国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10多年徘徊在5亿美元上下。有业内人士认为,中药行业虽然拥有配方、工艺等诸多优势,但行业整体规模不大、生产现代化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成了影响行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贾谦是国家级软课题——“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组长,自1992年以来,贾谦专门从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中医药产业的问题不仅表现在中药生产、出口规模大小的问题,更表现在建国50多年来中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西医。
1952年,在“废止旧医”思潮影响下,卫生部曾经下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先学习西医,先学习解剖学。为中医药的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虽然毛泽东主席批评了这种做法,并撤了两位副部长。但是,这种影响并未真正消除。多年来中医药的发展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西医药。
贾谦提供了一组数据:1949年,全国中医人员27.6万人,1999年为33.7万人,增加22.1%;而同期西医人员从8.7万人增加到169.6万人,增加18倍。截至1999年,全国综合医院10793家,中医院仅2449家,约4:1。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其中,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医院校83所,且中医院校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1995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为256003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 44737人 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 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1:5。
贾谦忧心忡忡地说,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西医的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当中医,又不能当西医。这样的毕业生怎么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呢?今天,高水平的老中医已经为数不多,如果不设法抢救,将其经验继承下来,将有可能出现中医断档问题。
困境
事实上,近年来中医药受到的怀疑一直没有停止过。自从近代梁启超提出中医不是科学以来,关于中医药不是科学的“论证”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岳凤仙对中医药所受到的各种非难和质疑进行了归纳:
第一,将中医药学视作“宝库”和引出的“挖宝论”
常可见称“中医药学是一伟大宝库”之说,如此之称,表明只承认中医药学仅为存宝之库房,尤表现在宝为中药,视之为金矿,是瑰宝,最后只能是将宝挖空。中医药学无药,必定消亡。故宝库说和引出的挖掘论或称挖宝论,只能说是不承认中医药学为一门学科的表现。
第二,令中药离开中医药学的天然产物论
根据天然产物的实质和中药的实际情况,决不能泛称中药为天然产物。外国人近些年重视中药,就是以不承认中药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药物为前提,是作为天然药物或民间草药来对待的,是为了摆脱西药所处困境而重视中药的。
第三,中药无效论
明说中药无效者难见,但不承认中药有效者却大有人在,只是说法更婉转些,突出有:1. 要把中药研究成疗效确切的药物; 2.对中药要经动物实验进行筛选,如动物有效,再作研究,否则不再研究。可见,实为中药无效论。
第四,中药作用机理不清论
所谓药物作用机理,应指能不能用相应医药学理论来解释其作用或指导其使用。中药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作用机理很清楚。西药作用机理清楚,亦是指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若将其放到中医药学理论来衡量,同样作用机理不清。如麻黄素为热性还是寒性,适用于寒喘或热喘,至今亦不清。可见,视中药作用机理不清,只能表明以不承认中医药学为前提。
第五,中药质量不能控制论
认为中药质量不能控制。客观上,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讲,是能控制中药质量的,办法包括品种、地道药材、生长期、采集时间、生长条件、加工方法,炮制规范、剂型制备等,如此确能保障质量,只是方法繁些,应当简化,如用化学成分、一些光谱等方法,这是完善和改进问题,而不是不能控制。
第六,中药毒性表示不确切论
首先应明确,中西医药学对药物毒性观念有本质不同。中医药学认为,药物毒性即为其偏性,热药有热毒,寒药有寒毒,是调节人体平衡、增进健康或起治疗作用的依据;西医药学则认为,药物毒性即为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只有站在西医药学角度,不承认中医药学才会认为中药毒性不确切,似乎只有动物实验的半数致死量才为毒性确切,或者影响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才算毒性确切,其实不然。
误诊
贾谦说,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10年多。这项研究的起源是这样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在驻英使馆工作时,曾帮助一个根本不懂中医的英国人办了一个中医诊所,从中国聘请了中医大夫,患者络绎不绝。
但徐教授发现,从中国进口饮片存在种种问题。于是,1992年回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贾谦也参加了课题工作。该课题提出: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空前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议国家制订“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工程”。
在上述课题基础上,1996年,科技部甘师俊司长、李振吉局长等又领导进行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1997年,该课题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得到国家批准。从此,全国出现了中药现代化热潮,国家拨出巨资,开展了各种研究。人们希望使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发扬光大,更好地为13亿中国人民的健康服务,并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但是,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贾谦说,近两年,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就是搞植物提取物,就是与国际接轨,就是得到美国FDA的认可,就是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常甚至更有人说:“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开发像青蒿素这样的I类新中药。”
“十五期间,重点支持三、五个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等等。
这些观点的实质归结起来不外两点。其一,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其二,中药必须与国际接轨,必须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这些观点用以指导科研与生产,会导致中医药消亡,会使中医药如同世界另外三大传统医学一样不复存在。
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具体化之后变成了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GAP)和中成药的标准化生产(GMP)。“这是把中医药产业推进死胡同。”贾谦激动地说。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也指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只要花上5分钱,就能得到乡村卫生机构或“赤脚医生”的精心治疗。那些随地采摘的中药不知道缓解了多少人的病痛,燃起了多少人生的希望。但到了今天,即使是一些名正言顺的中医师,也往往不再愿意为求医者开出那些廉价的中药。不管承认与否,僵化的医疗体制和纯粹的利益驱动,的确正在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
处方
贾谦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是把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具体地说:
第一,中药现代化是要得到新中药而非西药
所谓中药,是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包括中药材、饮片和成药。西药的特点是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中药也有结构清楚者,如冰片、朱砂、生石膏,但为数甚少;即使单味中药,成分也极复杂;人参至少已被人们研究了100年,迄今其成分和作用也未真正研究清楚,但中医大夫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今天,我国众多部门、众多行业,尤其是植化、化工、生物技术、西药等,都在大搞中药现代化,这种积极性很好,但显得有些浮躁。其实,许多同志对中医药一知半解,甚至连中医药之皮毛尚且不知,根本不了解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区别,就按照西药那一套去“研究中药”,说是在搞“中药现代化”,不西化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