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举行的2004年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上,英国的中医立法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一旦英国中医立法能够完成,将对中医药在欧洲确立其地位打下重要基础,这也意味着中医将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认可。这无疑为中国民族制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成起同时认为,由于在理论体系上民族制药与中医有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即使中医药打入国际市场,并不意味着民族制药的前景乐观。
刘成起认为,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同时,民族医药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打入西方市场,必须适应国际观念,净化药物品种,摒弃一些不被西方人接受的毒性成分、濒危物种和一些矿物药分。
因此,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观念上存在的民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和冲突。目前,在西方社会,动物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盛行,中国民族医学在开拓中药的国际市场时,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例如《国际濒危生物品种贸易公约》规定,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犀角、熊胆等。尤其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虫草类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认同,英国的中药批发商也都不经营虫草类药物。
虽然国际市场认同度不甚理想,但仍然阻挡不了民族药业在国内的迅猛发展。民族药物一般具有自然生长、无污染、活性成分高等特点,十分符合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我国许多地区将民族医药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开发的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藏药企业40多家,苗药企业70多家,蒙药、维药、壮药企业数家,一批知名民族医药产品在市场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同。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医学成就,在12807种药物资源中,85%属于民族医药。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正迅速走出帐篷竹楼,许多以“土方”、“偏方”等形式传承下来的药方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民族医药成药品种已有600多种,民族医药生产企业约12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民族药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药的成药生产。
但专家分析指出,固守传统、缺乏高新科技的推进、与现代国际医学理论不接轨等,使我国的中药产业仍然停留在为国外提供原料、“郎中抓药”的低水平开发上。这样一来,“国粹”即便是在新的机遇面前也会失了先机。
诸国本说,民族医学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它显然保留着农耕社会或游牧生活当初那种原始的、粗放的,甚至医巫不分的胎记,囿于地域,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发展迟缓。各种民族医药由于历史命运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发展很不平衡。不可否认,在一些偏远地区,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观念的制药方式仍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民族药业走出国门。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之痛
中医药产业迫切需要现代化
有两个例子到现在都是中医药界人士心中的痛。
青蒿素是我国惟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从1978年我国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研制成功至今,20多年过去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使数以千万计的疟疾病人免于死亡。但它从诞生到今天,却一直是国外大药厂的摇钱树!当时中国既没有专利概念,也没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但在学术杂志上,而且在国际大会上多次详尽地公布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药效、临床等资料。国际医药界在公认青蒿素成就的同时争相效仿,没几年,外国同类产品陆续问世。据统计,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每年大约15亿美元,而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
另一个是关于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等中药材导致肾损害的结论,国外早在几年前就已做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此类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是被禁止的,这在医药行业已是旧闻,中医药因此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困境。
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蔡光先说,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我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对外国的药品提供专利保护,西药仿制、生产受到限制,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除遇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法规障碍、观念冲突等阻碍,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外植物药产品的强大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市场植物及其成品1999年的销售额已达到300亿美元,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而我国1999年中药产品出口额为51455万美元,只占全部份额的3%。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集团以其先进工艺、严格管理、雄厚资本抢占中药市场,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中药产品的国内市场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加之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和保护意识淡薄,中药的宝贵财富正在流失。
中药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说起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乐寿长说,与世界天然药物的蓬勃发展之势相比,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从药材种植到饮片炮制及成药生产的整个流程,质量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都较为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水平较低,导致“道地药材不地道、饮片炮制太粗糙、成药质量提不高、国际市场进不了。”
乐寿长还提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不多,而且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尚难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中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国单品种中药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产品仅36个,产值较高的也仅5-7亿元人民币;中药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据报道,国际市场每年植物药销售额约160亿美元,欧洲占30%,美国占25%,日韩占21%,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出口额仅占3%-5%,而且其中80%以上是中药材,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份额很小。
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与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蔡光先谈到,目前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除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仍保持旺盛的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步扩大。据统计,1998年全美草药的销售额约达35亿美元。美国现有3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批准针灸医疗活动。每年有100万以上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人次达1000万之多。目前从事针灸医师达1万多名,从事针灸的西医师约3000名。以教授针灸和东方医学为主的学校高达55所。传统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我国的中医药产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异军突起,这就需要整个行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