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简单的说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运用到药物制造领域,它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霉素、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及分离纯化技术制造出新的生物药品。从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和20年后实现了DNA重组和转化算起,生物技术的大发展已经有半个世纪,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于制药工业,虽然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商业行为只有短短二十多年,但却一直备受关注。
市场回暖春意乍现
中国生物制药产品起步于80年代初期,1989年中国批准了第一个在中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已有超过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医药产业比率已经达到6%左右,受整个全球经济好转的影响,生物制药产业逐渐从前两年的相对低迷状态中摆脱出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各项的主要发展指标都明显高过2002年水平,生物制药产业的大国美国也从2003年第二季度起开始回暖,生物制药企业再次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资本市场都在向生物制药企业打开大门。
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灾难性的非典疫情席卷全球,尽管给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冲击,但对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而言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2004年初,非典再次让人们一阵心惊,然而在人们余惧未消之时,禽流感又横扫亚太地区……疾病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恐慌,同时也给生物制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
据统计,2003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实现增加值99.7亿元,同比增长22.33%,完成销售收入223.7亿元,同比增长21.54%,创造利润24.78亿元,同比增长21.03%,均高于医药制造业总体增长。有研究显示,在未来的3~5年内,我国生物制药产值将以不低于15%的速度发展,全球生物制药产业也正期待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高热外表下微露病状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看好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企业多,赚钱少,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根据资料,到2003年初,美国已有生物技术公司2000家以上,其中有300多家公司上市,市场资本总额达到3308亿美元,医药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美欧生物制药企业已呈规模效应。与之相比,中国的生物制药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规模,国内目前产值过亿的生物制药公司只有沈阳三生、深圳科兴等几家企业,可谓少之又少。在生物制药尖端领域——基因工程方面,国内真正在做的企业仅仅几十家。基因工程药品品种不少,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两大品种,即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干扰素。大部分生物制药公司不赚钱,原因是公司太多而市场容量有限,而整个市场恶性竞争。
创新药物少,重复开发严重。据统计,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药要花费7-10年时间,耗资上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仅需几百万人民币,大约5-8年时间。目前我国已产业化的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它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大多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几乎全是仿制而来,投资风险大大降低,因此造成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现象。随着厂家销量的增加,一些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严重重复,最终将会导致压价竞争,产品利润下降,而没有利润就没钱投入研发,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生产技术跟不上研发技术。由于我国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欠扎实、从事产业化的各级人才队伍弱小,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不够规范,导致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大部分企业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下游工程技术将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生物技术产品工业生产的需要。
鲜获有力资本支持,外方冷眼旁观投资冷漠。据了解,投资于生物制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几乎都是本土企业,且不少投资者尚处于谨慎试探阶段。相比之下,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对我国生物制药领域显得相当冷漠,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生物制药行业民营企业少,不利于投资者方便的退出,以及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对国内产业现状非常不了解,行业思路上的差距导致他们不敢冒然行事。另外,生物制药偏重高科技,但由于中国原创性技术很少,所以无论国内风险投资还是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目前如果投生物制药项目,一般偏重原料、渠道或新的商业模式,而非高科技本身,这就导致这一行业技术提升缓慢,影响行业发展速度。
总之,生物技术是双刃剑,玩不好会伤到自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行业持续良好发展的最终要因素,我国对于高科技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拥有了“第一生产力”才能打开恶性循环的死结,最终促成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