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人类以现代身心疾病为主的多数疾病的治疗中,化学药物越来越表现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慢性病治疗中,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抗药性日趋严重,而此时中医药的优势却越来越明显。然而就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各种品质的“洋中药"悄然涌入,据一项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国内中药市场的20%竟然被“洋中药"占领。而另一项统计表明,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5%左右,只有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国内市场每年从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进口“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洋中药"反食中国
“我们近期会有两种植物药进入中国市场,下半年还会继续推进植物药在中国的销售力度。"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中国项目部市场总监刘智对抢占国内中药市场显得信心十足。他还表示,从市场形势观察,近两年中国进口“洋中药"的数量会成倍增长。像马博士一样,法国施维雅药厂、瑞士诺华等公司近期也有攻占国内中药市场的计划,而港资中药借力CEPA杀入内地已是如火如荼。
据了解,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是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天然植物药特别是非处方药更易被人们接受,这也是“马博士"加紧进入中国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看好中国天然植物药市场的还有瑞士诺华中国公司,早在2001年诺华就投入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欧洲和日韩等地国际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纷纷通过在华合资或加大投资等实施本土化策略,纷纷涌入中国的天然植物药市场。日本、韩国更是凭借技术加工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垄断了国际植物药市场约90%的份额。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中药企业数量多达千余家,但是全行业的利润总和还不及一家跨国公司的利润。
中国本是中草药的发祥地,而这些年“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却愈演愈烈,那么“洋中药"是凭借何种优势向中药的原产国发力的呢?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介绍,“洋中药"进军中国市场主要有两条渠道:第一条渠道是产品推进。名列世界OTC药企100强之一的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一直以开发天然植物药为主,特别是其天然植物排毒类产品在全球52个国家已有销售49年的历史,而现在他们已将中国列为其重点发展的市场之一,仅在华南地区的广告费用就将投入1000万元,其目的不言而喻。第二条渠道是产品研发。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诺华出资450万美元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经初见成效。
专家介绍,我国中药企业虽然有千余家,但是真正上规模、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还太少,这主要是因为无法从源头和生产等方面保证对中药生产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无法在药理及成分上有一个量化标准。而对于像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中药业来说,每年在科研开发上的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左右,保证了其产品顺利通过美国FDA、欧盟GMP等国际认证,这也是“洋中药"叫板本土企业的实力所在。
缘何玩转世界
抢占中药市场的“洋中药"多为单方植物药,与中国众多的复方中成药相比,药方显得单薄,但却已经玩转世界。如日本的救心丹、德国的银杏叶等均迅速占领国际中药市场。为什么单方药能玩转世界?专家介绍,复方中药的药物多达十几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理某种疾病效果更好。但具体哪味药起什么作用,现在医药界不能完全解释,比如我国的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中外专家的认同,但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但目前国内还无法研究清楚。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于是人参、银杏、黄芪这些非常有名的中药制成品很难得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认同,因而限制了出口。
在中国复方药因无法解释清楚药理而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洋中药"却大行其道。这些以单方为主的洋中药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明书上清楚说明每种药物的作用。如日本的汉方制剂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同时现代化生产让其保质期高于国内1~2年,比较容易受到市场青睐。
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中国市场总监刘智还认为,中国中药企业虽有千余家,但真正上规模且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不多,国产中药难以从源头、生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这也是中国中药难以立足国际市场的一大原因。另外,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的脱节,也使得国内中药产业前进的动力不足。他表示,根据WTO规则,洋中药进入中国关税已下降六成,洋中药全面进入内地已经时机成熟。
专家们认为,中药产品研究开发不够,专利申请意识不强是中药的致命伤。国内企业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一些外国公司也在无偿地利用着我国中药开发成果获取巨大的效益。据了解,目前中国的中草药专利被外国抢注的已经达到了近1000项。
“土中药"亟须为自己“正身"
“洋中药"回师中国杀个“回马枪"对于传统中药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面对“洋中药"的大举兴起,一些中药界人士惊呼:“洋中药"当真要喧宾夺主?
中药的成分“说不清楚"一直是国外拿中药说事的话柄。
诺华公司有关人士指出,中药从种植生产到成品应用,虽有多年经验,但却缺乏规范,难以定性定量。中药能治病,这是谁都知道的,但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就说不清楚了,你说吃了能治病,究竟为什么能治病?里面有些什么成分,到底是哪种成分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效果?尤其是中药的“祖传秘方"往往是在家庭式的小作坊里配制成功的,这在国际上难以获得认可。
王锦霞认为,中药之所以难以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主要来自自主知识产权的困惑。她指出,目前全世界植物药和天然药物产品年销售额120亿美元,而我国仅6亿美元。日本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配方加工制成的“救心丹"一个品种,年销售额就高达1亿美元。面对“洋中药"的攻城略地,我们之所以“气短",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性、质量和功效方面完整而科学的数据,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
“最令人担心的是对中药秘方保护的冲击。"有专家认为,因为中药是传统传承而来,由于秘方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得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比如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北京某制药厂一位张厂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医药企业难以进行研发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困难。他说,有实力的企业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拿出大笔的资金进行研发是要冒风险的,但谁应该为这种风险负责?谁又肯为这种风险负责?张厂长告诉记者,国内的研发机构也无法让人满意,要么水平不够,要么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都被国外的企业高薪聘走了,即使留下一部分科研人员,也因为国有研究机构的体制问题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洋中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件好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走向世界"中药界已喊了很多年,但至今未见多少成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药中确切疗效的成分一直不清楚,二是由于文化原因导致欧美对中药综合治疗的误解。而现在一些日本、欧美的药企特别是一些500强医药企业,大举开发中药处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药和普及中药。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药"冲击国内中药市场,也会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及市场榜样,最终像家电、手机等产业兴起一样,“群起而追之",把“洋中药"赶出中国市场。
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作者:李振吉 徐皖生]
[来源:求是,2004年15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自觉地贯彻《决定》,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中医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受到历史上天文历算、哲学、地理学、农学、机械制造技术、军事、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深刻影响。公元前2-3世纪,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临床系统的诊断方法,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早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掌握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诊治技术,达到了当时医学的巅峰。公元2-3世纪,华佗发明用麻醉剂“麻沸散”施行手术,在外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公元4世纪,晋代葛洪在炼丹中观察到药物的化学变化,被誉为制药化学的先驱。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编修的药典。宋代王惟一设计并主持铸造的针灸铜人,是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教具模型。13世纪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16世纪,我国已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被公认为现代免疫学的先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明清两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对温热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防治一系列重大疾病中显示出独特的效能,近年来在防治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中也大显身手,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事实证明,中医药学的发展,是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又使中医药面临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的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疑难病症的出现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的发展观、消费观和医疗保健观相应转变。这些都要求中医药必须不断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现代化。
中医药的现代化:千帆竞发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我国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于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体系。这一体系在防病治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机构、设施、技术和人才基础。
我国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以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一批以骨干品种为龙头的中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所有这些,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我国积累了浩繁的中医药典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尚未挖掘的生命科学信息,是进行临床医学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以及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宝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形成了中医思维方法学、中医心理学、中医体质学、中医护理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说,使中医药理论有了新进展。在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中药的代用品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制剂工艺研究、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对中药的炮制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中药的生产工艺研究和应用正在向工程化、自动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组织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97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软课题研究,形成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得以组织实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了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完成了上百万字的系统研究成果,提出了22条对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机构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等8部门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各地正在努力实施。此外,有关部门还联合开展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等。上述一系列战略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可分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两部分,二者各有侧重,密不可分。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优势与特色,使中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按照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通过10-20年的努力,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功能状态入手,通过四诊信息化、智能化,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现代诊疗体系;借鉴、引用现代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制定出现代社会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不同人群和示范社区“辨证施保”的研究,形成有效的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与现代医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完整方案和评价体系,使我国对此类疾病的防治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通过中医现代化的推进,使中医药在解决多因素疾病与养生保健中逐步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推进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推动以民族医药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医药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占有份额,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在宏观战略的指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文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较好的一门学科,其以人为本、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学科特点和优势,与当今人们的健康观、消费观、医疗保健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等相吻合。因此,要努力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这些特色和优势,坚持以人文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中医药资源上,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使其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在社会保障上,使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达到便民利民的要求;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上,为病人创造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
2.以信息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中医药数据库、中医药信息网络、虚拟中医药研究机构和中医药远程教育网络、远程中医诊疗以及中医药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中医药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中医医院也要逐步实现智能化,形成智能化病区和智能化医院,大大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中医药的实验、研究、生产等计算机实验系统,实现中医药实验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改变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
3.以标准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保证。建立中医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中医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我们定期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先后制定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这些标准和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今后的任务,是要加强已出台的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和管理,研究制定新的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一系列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中心。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制定适合中医药特点、经争取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中医药标准体系。这就要求在制定标准时,既要遵循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又要考虑国际惯例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基本形成国际认可的现代中医药标准和规范体系,力争使之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标准规范。
4.以产业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领域日益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国的中药产业基本定位于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目前,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药知识产业刚刚兴起。另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与器械等,也有望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要以构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为目标,利用市场运作机制,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新老企业的组建和改造,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中医药现代化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产业集团,使中医药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5.以国际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国际化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国际化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加快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开展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教学科研、贸易服务,不断扩大中药产品的出口创汇和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运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增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能力。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持我国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优势和领先地位。通过中医药的国际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物质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争取早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