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创投观点来看,台湾小而美生技公司上市、柜的空间仍然充足,若以灵活的操作策略为辅助,整合其资源,向国外引进成熟技术,发挥台湾制造优势,创造产品价值,仍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一较长短。
在台湾生技创投基金动能不足的窘境下,欲培植如欧美大型制药厂商,似乎不切实际。不过,若创投操作策略得宜,林立的中、小型生技公司经整合包装后,仍有机会升级为驰名国际的大厂。 在过去数期中,我曾分别就避险基金〈Hedge Fund〉、共同基金〈Mutual Fund〉与并购重整基金〈Buyout Fund〉加以讨论说明,而对于活跃于未上市市场中的创投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却始终未加以深入讨论。
这次除了希望针对台湾VC Fund (创投基金)与台湾股市的特性,探讨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外,更期待能抛砖引玉,就教国内外专家学者,集合众人思维,共同找出具体的方向。
三大资本操作市场
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可简单分作三个部位,分别为未上市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市场,以及上市市场。其中创投〈Venture Capital〉在未上市市场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供给未上市、但极具获利与上市潜力公司发展的资金。避险基金〈Hedge Fund〉与共同基金〈Mutual Fund〉则分别在IPO市场以及上市市场中扮演要角。
并购重整基金〈Buyout Fund〉横跨三者,未局限于个别市场。并购重整基金锁定成长停滞或经营不善的公司为投资标的。
具体形式在于,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所有者意欲退出,然而,经营团队却认为有能力使公司起死回生,以财产抵押所获资金促使原拥有者退出,并对原公司加以承接,此时并购重整基金(Buyout Fund)便以债权和股权〈所有权〉配套方式供给该公司资金,甚至介入该公司的经营。
在投资专家眼中,并购重整不见得是件坏事。如一家滨临破产的大型航空公司,其旗下众多部门中,制造某零组件部门仍在产业中扮演关键角色,并购重整基金(Buyout Fund)的适时介入便可将单一极具获利能力的部门高价买入,重新包装而后再独立上市。
创投基金趋势 反应产业方向
尽管资本市场依其性质与玩家不同,产生以上分野。然而,由于微观资本市场具备交互影响,环环相扣的特性,因此无论长、短期投资者,皆必须了解市场中每一环节的变化,甚至综合考量全球产业轮替、经济兴衰、长短期资金流动、操作逻辑等变因。 VC创投家必须通过国内创投基金募资情况、基金规模作为决策参考,而透过以上两者简单的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可透露出该国新兴科技公司的营运模式、发展趋势与成长潜力。
简而言的,由各类型基金投入资本市场各部位的规模和趋势,即可预测个别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美国生技产业的发展经验观察,一方面由于生技创投资金充沛,另一方面由于创投的退出管道亦相当畅通〈即退场机制,而所谓退出管道即为上市市场,创投资金投入标的在上市后即行退出,进行获利了结的动作〉,因此VC Fund(创投基金)对美国生技产业的带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VC Fund(创投基金)的操作逻辑,与Hedge Fund(避险基金)、Mutual Fund(共同基金)与Buyout Fund(并购重整基金)具备若干相同点,个别基金皆必须在2至3年内,挑出20至30个Portfolio Deals,符合风险控管耕耘操作,以期创造获利。
大型基金青睐具产品获利潜力公司
美国个别VC Fund(创投基金)的规模皆相当庞大,因此分配给Portfolio Deals的名单中单一公司的金额亦相对庞大。 据此,美国大型VC Fund(创投基金)的投资标的,绝不着眼于市值较小的中、小型生技公司,而市值大,且产品的获利潜力丰厚的公司则备受青睐。此类型投资标多集中在价值链长、风险高的新药开发厂商。
如美国MPM在二○○○年九月,募集完成高达9亿美元单一生技基金,规模创下历史纪录,该基金投资标的不超过35家公司,一家平均投入3仟500万美元。因此在投资标的有限的情况下,市值大、处于Late Stage的公司成为投资首选,小型或仍处于Early Stage(早期阶段)的公司首先在投资组合中遭剔除,反应出大型基金的操作逻辑。
创投基金以购买未上市股权为主,其生命周期为7至10年,换句话说,7至10年内必须将股权在退出管道内卖出,将利润还予投资户。
因此,创投基金在募集3年内必须投完所有的Portfolio Deals。理论上第一年可投资处于Early Stage(早期阶段)的公司,而在第3年则必须投资Late Stage的公司,即市值大、价值链长、风险高,但获利潜力强的公司,三年后陆续对原投资组合再行加码。
美国生技创投渐渐凌驾IT创投
创投基金的退出管道为上市市场,它必须选择蓬勃兴盛的类股作为投资标的,方能创造获利。
因此在美国股市中股价爆发力不强的传统产业并非创投首选,而是以上市后股价有机会飙涨的生技、电子产业为主。以美国近期产业轮动情况观察,生技创投的规模有逐渐凌驾IT类创投的趋势。
总归来说,大型创投基金以市值大、价值链长的公司为主要投资标的,如同航空母舰,仅能在深阔的大海航行;而小型创谝h以市值小、价值链短的公司作为标的,如同小船一般,仅能在湖中或是近海中航行。
台湾资本市场现状并未具备美国股市的优势,VC Fund(创投基金)的能量相当有限,对台湾生技产业发展的策略面亦产生若干程度的限制。
具体观察,与美国生技创投基金比较,台湾生技类个别VC Fund(创投基金)的规模和家数确实是小巫见大巫,投资时,仍必须在2至3年内,将资金投入予20至30家未上市的生技厂商,因此创投基金必须选择市值小,价值链短的投资标的,尽管风险低,但产品获利期较短,获利亦不具大爆发力的公司,如医疗器材公司便属于此类。
台湾生技创投的规模和家数不如美国,无力供给价值链长、风险高的制药厂商所需庞大资金,然而,台湾资本市场对于创投退出管道,即上市市场,仍存在相当诱因。
与其它类股比较起来,生技类股规模尽管市值小,而本益比却相对较其它类股来得高,对追求高获利的生技创投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整合小而美生技厂商
综观台湾资本市场现状,除非有大型生技创投或长期资金投入,才有可能发展新药开发生技公司,否则依VC(创投业)和产业相辅相成的逻辑来看,台湾生技产业仅能蕴育小而美、价值链短、风险低、获利稳健的生技公司。且此类型公司亦只能局限在台湾股市,距离国际舞台仍有相当的门坎。
不过,台湾生技业者也毋须妄自菲薄,以创投观点来看,台湾生技业者上市、柜的空间仍然充足,若以灵活的操作策略为辅助,仍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一较长短。
主要的操作策略在于,将台湾林立「小而美」的生技公司,整合其资源,向国外引进成熟技术,发挥台湾制造优势,创造产品价值,如此才有机会在股市中形成一产业聚落。
一旦生技产业聚落成形,台湾上市、柜的生技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在股市中创造较高的流动性〈Liquidity〉。在具备流动性后,才能够灵活运用所谓间接金融商品。
例如Pipe或可转换公司债等,扩充公司营运所需资金,朝向更高层次、更强的产品线迈进,同时透过上市、柜公司合并或策略联盟方式,扩大公司市值,向国际股市投石问路,仍然相当有机会跃升国际市场的一线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