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完成增加值992.88亿元,同比增长15.08%
●医药工业共
实现销售收入2453亿元,同比增长17.57%
●医药产品贸易总额为78.7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5%。其中,出口完成40.8亿美元,增长25.2%;进口37.93亿美元,增长12.91%,实现贸易顺差2.9亿美元
●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213.76亿元,同比增长11.4%
●医药工业完成投资395.07亿元,同比增长19.6%
医药工业生产、收入增长持续回升
2004年前3季度,医药工业完成增加值992.88亿元,同比增长15.08%,其中9月份完成116.16亿元,同比增长19.27%,虽然增幅比8月份有所回落,但仍继续了5月份以后增长持续回升的势头。
前3季度,医药工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53亿元,同比增长17.57%,销售收入增长呈持续回升态势;化学原料药累计产量为71.57万吨,同比增长9.72%,其中9月份产量为6.76万吨,同比下降0.9%,原料药生产总体呈现增幅不断回落的态势。
医疗器械进口增加,原料药出口量大
前3季度,医药产品贸易总额为78.7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5%,其中出口完成40.8亿美元,增长25.2%,进口37.93亿美元,增长12.91%,实现贸易顺差2.9亿美元。
从主要产品看,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总额处于首位,为3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2%,其次是化学原料药的25.1亿美元,增长14.41%,中成药、西药和卫生材料的贸易额基本在6亿美元左右,以上5类产品占医药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为97%。
进口的最大项仍然是医疗器械,前9个月的金额共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58%,其次为化学原料药的6.24亿美元、中成药的5.36亿美元、西成药的4.91亿美元,以上4项占了进口总额比例的97%;出口的最大项是化学原料药,为1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8%,其次是医疗器械的12.34亿美元,增长40.47%,卫生材料出口达到5.22亿美元,中成药和中药材出口在1.5亿美元左右。
总体经济效益恢复,制剂行业效益滑坡
前3季度,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213.76亿元,同比增长11.4%,在主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利润为66.76亿元,同比增长8.59%;化学原料药工业为37.1亿元,下降10%;医疗器械工业为18.68亿元,增长58.29%;生物制药工业为17.48亿元,增长20.58%;中成药工业为50.49亿元,增长17.22%。
从各行业实现利润占医药工业利润总额的同比变化看,化学原料药所占比例同比下降4.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有所好转;化学药品制剂在上半年同比还高1.72个百分点,而在前3季度则下降了0.81个百分点,表明3季度制剂行业效益下降明显;而医疗器械则提高2.59个百分点,其次是中成药的1.17和生物制药的0.62个百分点,表明医疗器械效益提高显著,中成药继续得到改善,生物制药市场已复苏。
集体、股份制经济效益好转
与上半年相比,1~9月份,国有医药企业收入、成本等增速都不同程度地好转,实现利润降幅趋缓;集体企业收入增长回升达到22.69%(比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而成本增长25.34%,在上半年高于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下降2.4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达到22.34%;股份制企业收入增长比上半年提高4个多百分点,成本增幅提高5个多百分点,而利润增长提高1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经济类型企业表现平平,其收入、成本增长与上半年基本一致,利润增长回落3个多百分点。
医药行业投资增长趋于稳定
前3季度,医药工业完成投资395.07亿元,同比增长19.6%,初步显现V字型波动趋势。其中3季度完成投资168.32亿元,比2季度增长6.7%,9月份完成投资62.98亿元,为今年以来仅次于6月份77.3亿元的投资规模。
主要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原料药行业是医药产业的基础,目前全世界原料药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50亿美元左右。我国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目前,我国能生产的原料药有1400多种,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左右,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原料药1~3季度的产业分析详见附件)。
生产集中度较低制约行业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医药制剂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但制剂只有4000余种,与发达国家的几万种相比差距较大。在品种较少的同时,一些领域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则十分严重,如一个抗生素品种甚至有几十个、上百个企业在生产。我国大输液(包括葡萄糖、氯化钠、氨基酸、脂肪乳等制剂)年产能力已达70亿支,而市场年需求量仅为30多亿支。在消费方面,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和老年病药物构成需求的主要方面,其中抗生素为最大类品种,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等市场扩张较快。
今年以来,原料药价格的不稳定和原料药企业对下游产品的开发对制剂行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受成本推动等因素影响,7月,大输液开始全国范围提价,平均涨幅25%,一些已停产的企业因价格的上涨而开始恢复生产,整个行业生产严重过剩的状况不减反增;面对青霉素价格的一路走低。
前3季度,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94.13亿元,同比增长17.92%,增幅比上半年有所回升;实现利润66.76亿元,增长8.5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近2个百分点。
从收入前10名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看,有7个企业收入以两位数增长,其中天津史克增长29%,西安杨森、上海罗氏和上海施贵宝利润分别下降21.97%、22.39%和30.79%;天津太平(集团)公司从前10名退出,天津史克进入前10名;扬子江药业继续处于制剂行业收入的领先地位,销售和利润保持了同步增长;西安杨森收入增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利润下降减缓。
中药行业运行总体平稳
前3季度,中药饮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8.25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在上半年比1季度回落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回调近3个百分点,销售成本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加深的状况明显改观,当期成本增长13.14%,比上半年回落1个多百分点;当期实现利润9.84亿元,扭转了上半年下降的局面。
从主要企业情况看,武汉华珍药业和武汉中联药业从前10名退出,而北京利仁康药材经营中心和兰州佛慈制药则进入前10名,其他企业位次基本稳定。有6家企业收入增长,其中武汉华珍药业有限公司达到106.14%,4家企业收入下降,其中武汉中联药业下降38%;在实现利润方面,有5家企业增长,其中武汉华珍药业增速达到160%,而广西金嗓子公司利润下降42%。
中成药工业1~9月份完成销售收入479.85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比上半年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低于成本增幅的提升。当期实现利润50.49亿元,同比增长7.22%,增幅比上半年提升近3个百分点。
从中成药工业销售前10名排序及其与上半年排名对比看,天士力集团从上半年的第4位跃升到第1位,其销售增幅达到43.7%,利润同比增长30%;汇仁集团稳居第2位,但其利润出现下降;吉林修正药业从第10位升至第6位,其销售与利润保持同步增长的同时,比上半年增幅均有较大提升;总体看,与其他行业相比,中成药工业名次变化较大。
生物制药前景广阔,疫苗市场蕴含商机
近20年来,生物制药在整个药物和生物制品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到2002年已经达到15%左右。目前,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有500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总数约在200~250家,包括原化学制药企业参与到生物制药,如华北制药;新建立的生物制药公司,如沈阳三生、深圳科兴等和上市医药版块企业引入生物制药项目。在生物制药尖端领域--基因工程方面,国内真正在做的企业不到50家。虽然基因工程药品品种不少,但真正赚钱的只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干扰素。
虽然非典已过,但因此激活的疫苗市场却令世界疫苗巨头垂青。为了应对秋冬流感战役,全球三大疫苗巨头(法国安万特巴斯德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美国凯龙)都加大了储备量,准备今年的流感疫苗市场的供应。法国安万特巴斯德公司今年在华的流感疫苗供应量将达400万支,同比增长100万支。凯龙今年对中国流感疫苗供应量将达140万支,较去年增加1倍。葛兰素史克今年对中国市场的疫苗供应计划将较去年的100万支增加50%左右,市场份额有望突破15%。
前3季度,生物制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适度快速增长势头,完成销售收入178.34亿元,同比增长26.46%,增幅比上半年回升近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7.48亿元,增长20.58%,增幅比上半年略有回落。
从主要企业销售及利润情况看,6家企业利润增长程度有不同提升,有8家销售实现增长(山东山松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数据缺失),前4家企业位势稳定,北京双鹤药业排在第5位,但亏损1.18亿元,其他企业位势略有变动,无锡健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退出前10位。
跨国公司着力运作,器械制造借势腾飞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普及型医疗器械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之一。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为548亿元,其中高技术医疗设备约100亿元,并且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有关研究,在整个中国高端医疗设备领域,GE与西门子发展势态强劲,GE已经占领了中国CT机、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60%。
前3季度,医疗器械工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60.29亿元,同比增长19.44%,增幅在上半年比1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回升1个多百分点;实现利润18.68亿元,增长58.29%,比上半年增幅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成本增幅比上半年回落近两个百分点是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排名情况看,前6名基本稳定,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入了前10名,而江苏金鹿集团有限公司则从中退出。
附:2004年前三季度原料药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原料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原料药行业是医药产业的基础,目前全世界所生产的原料药已达2000余种,青霉素、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维生素C、维生素E、布洛芬等几十种原料药是主要产品,市场规模在150亿美元左右。西欧、北美、日本、中印是全球的四大生产区域,其中西欧是原料药的纯出口地区,其出口量占总量的50%,北美是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其本土产品仅占总量的18%。日本的原料药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局面,是仅次于美国而大于西欧的药品市场,其心脑血管和老年人用药份额较大。
作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目前我国能生产的原料药有1400多种,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左右,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原料药生产的90%主要供应向国际市场,2003年有5个品种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青霉素为2.2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维生素C为5.2万吨,占50%;土霉素为1万吨,占65%;盐酸强力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产品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
从具体品种看,我国在抗感染药物、维生素、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蒿甲醚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抗生素领域,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是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以及磺胺类产品。其中,青霉素工业盐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华药、哈药、石药和鲁抗四家的产量占国内青霉素总产量的75%,华药的青霉素原料药生产能力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产量达到了7000~8000吨/年,其2003年青霉素类销售收入为8.7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国,其中优势最大的是维生素C,它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产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在50%以上。另外,维生素B6和B12也具有一定优势。
在解热镇痛药生产领域中,我国同样具有较大的优势,全世界扑热息痛年产量约为7.5万~8万吨,我国约占35%。主要代表产品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我国阿司匹林年生产能力约为2.5万吨,75%用于出口。安乃近也是解热镇痛类三大支柱产品之一,年生产规模达2万吨。
柠檬酸是我国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种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柠檬酸产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10万吨左右,1995年15万吨,2000年20万吨,2002年30万吨,2003年达40万吨,今年预计将增至45万~5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我国还是柠檬酸出口大国,目前生产量和出口量已分别占据了世界总量的大约40%和25%,产品销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由1982年的4000吨起,到1995年达到10万吨,2000年又突破20万吨,2002年达27万吨,2003年已超过30万吨,今年预计将增至35万吨左右。
经历波折,调整势在必然
尽管成长率较高,但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目前的处境仍较困难,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一路下滑,目前还在低位徘徊。青霉素行业8大巨头的涨价行动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印度卫生部门从7月底暂停审批我国申请进口青霉素工业盐及其他青霉素原料药类工作。在承受着国内生产成本和外来产品的双重压力之下,印度青霉素制造商希望政府能制定相关的贸易保护制度。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主要销往印度,约占总出口的70%以上,因此,印度此举对我国青霉素工业是一大打击。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深加工品种约有50种,而国内可以生产的仅有9种,形成一定产量的只有6种,且生产多数集中在青霉素原料药、青霉素粉针等初级产品,而下游深加工产品--半合成青霉素的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因此,提升青霉素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是实现青霉素工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收入与成本增幅同步提高 多数企业利润降幅趋缓
从前3季度主要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看,与上半年相比,原料药收入与成本增幅同步提高,利润下降势头减缓。从收入排名情况看,前6名顺序没有任何变化,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从前10名退出,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并且处于第7位。就具体企业看,哈药集团收入和利润继续下降;华药收入与成本增长均不同程度加快,利润下降减缓;石药收入下降放慢,成本恢复增长,利润下降略有减缓;天津药业集团收入和成本增长均有所放慢,但利润增长加快;新华医药集团在收入和成本增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利润进一步下降;鲁抗医药集团在收入和成本同步提高的同时实现利润下降的态势进一步加深;山东西王集团则以利润高于收入1倍的速度增长;海正集团在成本增长50%的情况下,利润增长也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