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我国的中医学是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中医医疗机构也是我国医疗市场的一支"特种部队"。但对中医医疗机构生存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目前这支"特种部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可以说,肩负振兴中医药学重要使命的中医医疗机构就正站立在水与火并存的礁石上,既能体味到海水样的咸涩,又可感受到火焰般的炙热。
现状1:中医院与西医院差距逐渐拉大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刘医生举的例子十分形象:"这就好比是滚雪球的原理,中医医院最初的雪球就小,即使'滚'得再卖力,也赶不上西医医院的大。"
根据2003年底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为85705个,人员总数为4808640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总数为3840340人;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职工435082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349274人。
较大差距还表现在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立上。据统计,在全国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中医医院的比例仅占12.94%。还有,全国的行政县并不是都有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覆盖面只有66.145%,而西医医院平均每个县有4.45个。在我国西部地区这种差距更为突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12个省、区中,地方级中医医院仅占西部地区市级数的31%。
说到底,"缺钱"是中医医院生存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每年面上的基建经费有1000万元,直到2001年原国家计委单列的中医机构基建经费也只有3500万,而全国属卫生管理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中医医院有2000多家,仍然是"僧多粥少"。中医医院的基建投入与西医医院更无法相提并论,是中医机构与西医机构差距越拉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状2:国家财政补贴有限一家中医医院的韩院长认为,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觉得中医医院没有必要添置太多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的正宗味道。所以,在中医机构建设和条件配备时,领导一句"经费难",就直接导致了院长的"生存难"。几家中医医院领导普遍认为,在向上级单位申请基建费、维修费、设备添置费等都不如西医医院好张嘴。
在原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对医疗机构基本建设重点扶持计划中,急需得到补助的中医医院并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扶助计划;西部地区的卫生基建项目,也没有重点补助中医医院的经费;惟一的中医医院建设计划,仅安排到地市以上中医医院,而且资助强度还不及国家级贫困县扶助计划中县级人民医院的资助经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项统计表明,2002年国家卫生事业费为371.68亿元,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1.69%;而中医事业费仅为31.33亿元(其中包括医院经费296,700.69万元、集体医疗机构补助费511.08万元、干部培训费1,648.03万元、处理群众医疗欠费基金104.70万元、其他中医事业费14,299.96万元),而这仅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0.14%。
现状3:中医医院不姓"中"
在北京鼓楼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可以看到,除了主管医师开中药汤剂之外,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很少见;医生书写住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以及日常的病程记录,也是中西参半;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虽然是根据中药经典方剂研制、加工的新药,但均采取静脉输液的给药方法。
目前,我国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与西医医院几乎无明显的分别。纵观全国近3000家不同等级的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另一方面,尽管中医医院一直在强调提高中药使用率,但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http://www.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