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医药并购表现得异常火爆,以至于在年关时“触顶反弹”的说法一度广为流传。但是从2005年第一季度医药行业的表现来看,资本市场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整个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9起,比上年同期增加46%,涉及金额更是达到了20.14亿元,超过了上年前三季度并购金额的总和(见图1)。
作别并购混战年代
2005年1月1日,华北制药控股股东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以股抵债”,以其持有的华北制药40,748.49万股国有股,抵偿对公司的非经营性占款及资金占用费10.02亿元。这次子公司对母公司所进行的“股权收购”之所以引人瞩目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发生在新年的第一天,更是因为它以惊人的交易金额震动了资本市场,为2005年医药行业并购市场的活跃程度定下了一个基调。
进入2月,受春节长假的影响,医药行业并购市场出现了小幅的下挫。但舞台上仍旧不乏亮点——健康元先是在与东盛集团对丽珠的股权争夺战中大获全胜,而后传出易帅消息,更以“零元收购”的表演开始了内部的整合。第一季度末,丽珠的年报登台,优秀的财务报表充分证明了市场对于丽珠集团终归健康元麾下的信心。
你方唱罢我登场。3月的并购市场焦点又转向了华源系的上药集团,计划在年内完成整体海外上市宏伟构想的上药集团,自从2004年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大手笔运作,秉承“有进有退”的方针,一方面对下属非核心和盈利状况不佳的业务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联姻国内抗生素生产巨头山东鲁抗新华。就在两张大单初定之时,上药的资本之手再次伸向逐渐升温的西南市场,决定出资1亿元人民币与重庆麦克药业组成合资公司并对新公司进行控股。上药落子西南实在是引人遐思,不仅使上药上市棋局的整体构想若隐若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更使久已不被提及的华源“第三总部”再次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医药行业已逐渐向军阀混战年代告别,现阶段的医药行业并购已不似去年那般风起云涌。行业的高盈利性、行业的进入壁垒可能不再是医药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新进入者对整个医药行业格局的影响较小,几个重要派系才是目前医药行业并购的主角。
微观竞争力促行业并购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国外医药巨头的新药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比重一般在13%~15%左右(见图2),1999年,葛兰素威康公司R&D的投入为11.7%,罗氏为17.36%,默克为16.84%,诺华为18.13%。而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则较低,5%左右的研发投入在国内已经算是较高水平。国内医药市场的对外开放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了压力,但国内的医药企业也有走向国外市场的需要,所以新药研发愈发重要。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长周期。若想增加研发投入,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承受得起技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这就需要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而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整个行业可以用“一小二多三低”来概括。虽然国家强制要求医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来淘汰掉一批低效企业,然而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对行业集中度的影响能力有限。而并购,是医药行业集中的重要途经。
在并购中,我国的医药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些“集团军”(见表1)。这些派系竞争激烈,为了抢夺市场和资源,使企业“大而全”,多采用并购的方式。因而重大医药并购事件基本上也都由这些业内巨头所主导。例如,华源集团经过近几年来的激剧扩张,其业务已基本覆盖医药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其中在药品制造、药品流通、医疗健康、医疗器械等主要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而并购北药集团的行动,更是彰显其覆盖全国市场的雄心。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医药并购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月,华北制药引进战略投资者荷兰DSM,华源生命收购上海医疗器械;2月,国药集团兼并深圳一致药业;3月,同仁堂收购天津“狗不理”。这些并购事件都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力量。
分析可见,政府主导药企并购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政府意欲改变这种局面,使我国医药行业在面对跨国医药企业时,更具竞争力;二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中央及地方各级国资委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医药企业的股权较为集中,主要为法人股,其流通性较差,交易时需要政府在其中穿针引线。
并购趋缓回归理性
经过了一年如火如荼的医药并购,企业开始把重点放在了整合上,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频繁并购之后若不及时进行整合,则企业整体可能出现各种隐患。而整合失败是导致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这些隐患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一些在2005年以前并购行为频繁的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因其资金实力不及国有企业雄厚,频繁收购使得现金资产减少,负债率升高。
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医药并购市场出现一定的起伏。在经历了2004年12月并购市场的快速增长之后,随着新年的到来,2005年1月的并购数量有了较大的回落。2月由于春节长假的影响,医药行业并购事件相对较少,并购市场较为平稳,未出现较大的并购及有重大影响的股权变更事件。而3月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市场开始活跃。
外资并购与股权转让成为新的热点。一些外资并购题材开始进入并购主题,如双鹤药业转让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股权,上药将与麦克医药组成合资公司,这对于我国企业今后进行外资并购将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上药集团及健康元成为今年首季度医药市场中的活跃分子,其中,健康元继1月减持丽珠集团B股10,000,000股,占丽珠集团已发行总股本的3.2676%后,2月健康元再度减持丽珠集团B股,收购深圳市太太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而上药则继1月上海医药出售罗氏维生素36%的股权,3月又与麦克医药组成合资公司,重组新华鲁抗方案获批。
战略重点转向内部资源重组
2005年第一季度共发生并购及相关股权转让事件24起,并购交易活跃,外资参与到国内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之中。主要并购事件如表2所示。
并购后,新股东与原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新公司与原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等等的融合都会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据报道,东盛集团将在5年时间内停止所有并购活动。而前年曾发生“清朗事件”的双鹤药业,已把企业内部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摆在企业决策层面前。经过医药行业的并购热潮后,医药并购巨头们的战略重点将会转移到内部资源重组上。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