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6日,对于中国生物芯片产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中国生物芯片产业最大的骨干企业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和全球第一家生物芯片企业美国昂飞公司(Affymetrix)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两家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共同签订了《生物芯片相关产品的共同研发协议》和《DNA芯片服务平台协议》两个重要的全面合作协议。
不同寻常的是,此次是国内高科技企业与国际同行业巨头全面、对等、原创性的合作,这种从产品技术要求到市场推广都贯彻了严格平等的合作模式,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
这种平等的原创性的合作标志着以博奥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生物芯片企业已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生物芯片产业中跻身领跑者地位。
我国生物芯片产业用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起步到追赶到领跑的过程,上演了一台可圈可点、后来居上的精彩好戏。
快速反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面对新兴战略性产业机遇,这一次他们没有错过。
北京博奥生物芯片公司的诞生,是敏锐捕捉新兴战略性产业——生物芯片产业机遇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我国布局生物芯片产业的一枚最重要的棋子。
生物芯片的重要性,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露出了些苗头。随着对人类和其他物种研究的深入,加上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和渗透,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生物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而且能帮助医学诊断和治疗、食品、农业和环保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处理器使我们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改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生物芯片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全球商业界权威刊物《财富》这样描述生物芯片的重大意义。
对此,留学归国学者、时任清华大学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并已在生物芯片研发方面做出了数项开拓性成果的程京博士有更切身的感受。2000年2月,程京应邀在国务院办公厅高科技讲座上作了关于生物芯片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报告。他建议,中国应加大在生物芯片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实施强强结合,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以迅速研究开发出一批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技术,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
此建议引起了国家对生物芯片技术的高度重视。6个月后,经国务院批示、原国家计委批复,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生物芯片的研究和开发。其领头人便是程京。
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兴产业机遇层出不穷,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只有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才能赢得机遇。博奥生物芯片公司的成立便是一次快速反应的生动实践,避免了重蹈我国以往在某些产业坐失良机的覆辙,虽然它成立当时我国并没有建立起成型的快速反应机制。
逐鹿市场企业才是生力军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原国家计委试点的第一个以公司名字注册的国家级的研发机构,正是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释放了无穷的活力。
纯粹的研究机构离市场太远,不具备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嗅觉,更不具备市场化运作的诸多资源和经验,这也是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或脱离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而研究机构与企业融为一体的模式既不束缚“市场主体”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先天优势”,又最大限度发挥了研发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战略考虑上,博奥公司即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和灵活性。生物芯片范围比较广,包括从基因到蛋白到细胞到组织等等各种各样的芯片。因为考虑到蛋白、细胞和组织等层面,大家都是差不多同时起步,同时结合自身技术基础,确定在技术的开发方面更着重于蛋白平台,在相对后发的基因芯片领域,则有选择地去做,着重于仪器和软件方面,依托这方面的优势跟做DNA芯片的强势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与昂飞公司就是很好的互补合作的例子。
以市场为先导,并放眼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博奥公司不仅在市场上长势喜人,其拥有的自主创新平台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持续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如今公司在市场和研发上可谓双箭齐发,捷报频传:
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年推出了第一个生物芯片产品,2004年便实现全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人民币,并首次出口美国和韩国。
博奥公司通过向美国加州腾隆科技公司输出的8个专利取得了该公司14.6%的股权。基于这些专利的核心产品离子通道检测技术的用户包括了强生、辉瑞等大制药企业,博奥因此成为第一个将生物芯片技术出口美国的中国企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专利出口。
令人兴奋的是,博奥公司已拥有多个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或产品。今年3月份,全球领先的科学刊物《自然方法学》专门在它的聚焦栏目里报道了博奥公司用蛋白芯片去检测兴奋剂和食品安全中所用的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合物的成果。此外,在主动式芯片等多个领域博奥公司也走在全球各个公司的前面。
到目前为止,博奥公司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62项,其中6项已经获得了美国的专利授权,产品服务、项目超过40项。
一个全球领先的企业背后往往有一个出类拔萃的研发机构,就犹如微软研究院之于微软,贝尔实验室之于朗讯。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于博奥公司也已初现这种架构的雏形,这不仅应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也应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培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