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将日益加剧,以品牌中药企业为首的中药生产企业或有成为2005年医药行业亮点的潜力
现阶段,医药行业已步入“后GMP”时代,一批规模较小、软硬件条件较差的医药企业已被逐步淘汰,剩下的都是通过了GMP认证、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企业,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此外,由于连续的药品降价、招标等措施的影响,医药行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医药行业正处于低谷期。然而,一些中药企业正“异军突起”,引领着医药板块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期。
中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据国家发改委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站统计,2001年我国沪深股市仅有22家A股中药上市公司,占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总数(91家)的24.18%。而到2003年~2004年中期,我国沪深股市共有100多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其中有27家A股中药上市公司,占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总数的27%。中药上市公司数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根据中药上市公司现阶段的产品和技术特征,可将其分为:
——传统品牌类。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传统品牌中药类企业,由于主导产品是众多厂家均可生产的普通中药,传统品牌中药企业的毛利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类公司。但是,传统品牌类中药企业的销售效率却是最高的,这体现在其最低的营业费用率和最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上,说明品牌对销售渠道起到了很强的润滑剂作用,同时拥有较多的品种在营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此外,在具体品种上,相对同类产品的普通生产商,传统品牌类中药企业仍可享有一定的溢价能力。
——特种资源类。以云南白药、片仔癀和东阿阿胶为代表的特种资源类中药企业,继承了独一无二的中药品种资源。资源类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对特殊品种的垄断生产和销售,由此产生的高毛利率和低营业费用率必然带来无人匹敌的高营业利润率。这种垄断利润在强有力的同功效竞争产品出现之前还将持续。
——特色品种类。以吉林敖东、千金药业为代表的特色品种类中药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拥有一两个特色拳头产品(通常也是创业产品),相伴而生的还有高高在上的营业费用。在高强度营销的支撑下,公司虽然在品牌、资源和技术上都不具备优势,但仍可取得较高的毛利率,从而最终实现与传统品牌和新技术类企业相当的营业利润率。不过,应收账款周转率严重偏低还是暴露出此类企业的先天不足,以及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增长乏力。
——新技术类。虽然中药现代化还刚刚起步,但以天士力、益佰制药为代表的新技术类中药企业已开始迈出可喜的一步。与特色品种类中药企业一样,新技术类中药企业没有祖宗留下的家传之宝,他们的切入点来自对传统中药验方的现代化创新。从数据上看,他们显现出中药新锐固有的高毛利率与高费用率并存的特征。但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类中药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好于特色品种类,说明技术含量赋予其产品更好的功效优势以及更有效的市场需求,发展后劲看好。
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逐年递增
2001年~2003年,中药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势头良好。
据国家发改委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站统计,2003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35.36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63%;产品销售收入为759.19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6.03%;利润总额为82.02万元,占全国医药工业利润总额的30%。
2001年~2003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31%、22.28%和24.79%,其中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18.93%和18.72%),利润总额的增长略低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26.42%)。
多重因素促进中药行业发展
——GMP认证、兼并重组等措施择优扶强整顿中药企业。国家积极推行中药行业GMP认证,同时鼓励中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这一举措淘汰了相当一部分劣势企业,在行业内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缩小,行业前百名企业的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也大大提高,优势企业强者恒强。
——剂型改进、产品升级换代是中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在国家政策倾斜的同时,中药行业也在进行企业内部改造,以通过管理价值的提升推动品牌发展,通过产品的改造和升级获取新的市场。
近年来,中成药在药效的稳定性、剂型、使用便利性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涌现了一批名牌产品,滴丸、软胶囊、喷雾剂、巴布剂、膜剂、脂质体、缓控释剂等得到逐步推广,注射剂也逐渐成为投资热点。在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自2003年开始,以同仁堂、东阿阿胶为代表的品牌中药企业纷纷进行销售及管理的改革,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有利于中药行业发展。最新的政策取向和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也有利于中药行业的发展。新的国家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录中,中成药由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幅达98.31%,显示了国家对中药产业的保护和决心。大幅度提高中成药在医药目录中的数量和比例,对于医院销售方面较为薄弱的中药企业来说,无疑弥补了企业销售发展中的“短板”,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在医药消费结构中,国产药品比例的提升以及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都对在国内有重要认知度的中药销售增长形成支撑。
2005年医药行业板块展望
——医药行业总体偏好。2005年医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将呈中等偏好态势。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政策调控力度将会减弱,药价趋于平稳,医药行业的冬天即将过去。预计2005年医药行业将会平稳增长,整体业绩好于2004年。
同时,2005年的医药经济将表现出以下特点:医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将日益加剧,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并且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企业将会在2005年继续保持高成长,重组并购将继续进行;零售终端和医院用药更加活跃;医药企业的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产品结构转型快速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中药企业两极分化严重。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扩大,销售利润逐年增加,但占整个医药工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不明显。
目前在我国中药生产企业中,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影响了整个中药企业销售利润的提升。预计两极分化的情况将会继续,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增加。
从药品价格指数变化看,西药的价格指数和中药的价格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中药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而西药在1998年以后就出现了负增长。从药品价格的稳定性上来讲,中药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明显超过了西药产品,中药受药品降价的影响较小。
2005年中药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仍然向好,中药类上市公司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长。继续看好规模逐渐扩大的品牌中药生产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
——保健品行业有望走向成熟。随着保健品市场运作的逐渐规范,产品质量的提升,相信保健品行业的利润水平会在2005年得到提高。当前美国股市对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许国内也应给予保健品行业更多关注,预计保健品行业的投资价值将会在2005年得到挖掘。
分析认为,2005年医药行业的投资重点仍在中药行业,原因如下:一是政策环境好,中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产业之一;二是国际市场正在逐步打开,尤其是欧盟市场的开拓工作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三是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工作有望取得突破,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壁垒有望建立,产业保护机制有望形成。就具体投资对象而言,应当重点考虑中药行业中具有品牌影响力和自主定价能力的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剂型领先和渠道领先的企业,如天士力等。
总体上,以品牌中药企业为首的中药生产企业、保健品生产企业、制剂药生产企业和原料药生产企业、以及研发实力强大的制剂药和特色原料药企业均将具有投资机会。
2005年,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等医药类上市公司将继续分享医药经济发展的成果,延续其医药行业的白马股的投资优势。此外,千金药业、吉林敖东、丽珠集团等个股,虽然可能存在券商重仓持股、公司透明度欠佳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公司基本面良好,品牌、规模、增长潜力等方面都各有特色,或有成为2005年医药行业亮点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