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管理的资产一度超过100亿元的民营企业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下称“迪康集团”),现在出了大麻烦。
14日,这家曾拥有“迪康药业”(600466.SH)和“成商集团”(600828.SH)两家上市公司、四大产业集群、数十家分(子)公司的企业,宣布将下属一家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这使得它因为近年迅猛扩张而导致的资金链危机被凸显。
14日,迪康集团控股65.75%的成商集团发布公告说,迪康集团早前与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迪康集团拟将持有的成商集团1.3亿余股法人股股权悉数转让给深圳茂业商厦,转让总价款为3.8亿元。
这次转让离迪康集团2003年5月入主成商集团仅25个月。当时,迪康集团斥资3.085亿元收购了65.75%的成商集团国有股。
从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到今天变卖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控股股权,迪康集团新闻发言人车玉明20日没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否认舆论广泛传播的“迪康系资金断链”的说法,只称这是一次正常的股权转让。
药业“标王”亢奋扩张
1993年5月,自然人曾雁鸣和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出资500万元人民币,组建了成都迪康制药公司(迪康集团前身)。1996年10月,迪康公司耗资6060万元,摘得央视当年西部标王,迪康品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2001年2月12日,迪康集团控股58.79%的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的3到4年,它开始在医药制药、医药流通、商业企业和金融信托四大平台及房地产业等方面迅猛扩张。
2002年10月,“四川省重点优势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显示,迪康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4位。
遗憾的是,与迪康全面扩张相对应的是,从迪康药业上市一刻开始,其在主业和扩张路上的新选择,似乎都是以失败或衰退告终。
在主业“迪康药业”上,其经常性利润比之同类上市公司一直逊色。其股票价格,从2001到2004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2004年报显示,迪康药业的短期借债超过2个亿,净利润下降49%,11个承诺项目产生正效益的只有5个,还有2个暂缓实施。
在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方面,其利润状况甚至影响了重庆医药占重头的纯销售业务。2004年,重庆医药总销售额下降了30%,毛利也从原来的35%下降到20%~25%左右。
更糟糕的成商集团
在2003年迪康正式入主成商之后,迪康公开的信息宣布,投入近2亿元用于成商“商业现代化”的改造。但现在的情况是,成商集团2004年年报显示,其经营利润却从2002年的1000多万元,降至2004年负4000多万元。而成商集团经营现金净流更是达到负2个亿,流动比率只有0.7左右。成商集团的其他应收款则由2003年的1.34亿元,猛增至3.37亿元,增幅达151.77%。
4月初,迪康集团持有49.92%股权的衡平信托拟出让在宝盈基金49%控股股份。宝盈基金旗下三只基金全部亏损的现实,再次显露迪康受制于资金链吃紧。
2005年1月,迪康集团旗下迪康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御峰苑项目因建设资金短缺被迫停工。迪康在多项地产投资上均遭到打击。
被指“从上市公司套现、抽血”
业内一度广泛指责,迪康集团长期以来利用迪康药业和成商集团大股东的身份,有意向上市公司套现、抽血。
公开的资料显示,2003、2004两年来,迪康集团接连把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份用来质押贷款,质押到期后又相继延续质押。到现在,成商集团证券事务代表张谊明也证实,迪康集团早前持有的成商集团13356.95万股法人股,已质押给了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市北站支行,在此次办理股权转让过户给深圳茂业之前尚需解除质押。
迪康集团2003年入主成商集团,成商集团仅银行贷款就从2亿多元增至6亿多元,增加的近4亿元几乎全部以抵押、增加应收款项、财产置换等各种方式划出去了。而“迪康在这几年里的盈利不会超过1亿元”。
最近北京一家媒体刊发的“致迪康集团董事长曾雁鸣的一封信”则指出,迪康集团此次将成商集团65.75%股权以3.8亿元转让给深圳茂业商厦,在两年前收购这部分股权3.085亿元的价款基础上,获利约7150万元。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小股民市值损失高达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