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医药产业界的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潮水般的重组应该说是源于越来越压迫各企业的“内忧外患”的心境。
在近年欧美大型制药企业收购、兼并(M&A)的背景下,日本制药企业也开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重组浪潮。日本医药产业界的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之内制药与藤泽药品工业已于2005年4月1日完成合并,成立新公司Astellas;三共与第一制药也将于05年10月完成事业合并。这样,加上武田药品工业,就形成了日本医药产业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家企业无论是销售额还是研究开发投入,规模均将其他企业远远地抛到后面。
纵观上述实施重组的企业,无论是山之内还是藤泽,也无论是三共还是第一制药,均可以说业绩良好。而在并没有出现业绩恶化的日本制药产业界却相继发生重组,其原因何在?
购并主因:成长低迷+外企重压
一般说来,过度竞争或业绩恶化是重组或合并的导火索。但在日本制药界,这些参与购并的大企业并无赤字,在几年前日本国内制药企业也几乎未曾发生过影响如此巨大的大型合并。然而,由于日本国内市场成长低迷,以及欧美大型制药企业的重压,日本各制药企业相继实施大型重组,而且愈演愈烈。
日本国内制药企业正受到来自外资企业的压力。欧美等外资企业为筹集巨额资金,不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这些重组不光是“相亲相爱”的合并,也有兼并收购,而且剑指日本市场。
中外制药已被罗氏收归麾下,SS制药也成为了德国贝林格的子公司等,欧美制药企业正不断地在日本扩大势力范围。
日本制药企业虽然也拥有世界通用的研究开发能力,但股价低。市价居首的辉瑞约1800亿美元,而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也仅是辉瑞市价的五分之一。日本国内中等水平的企业则很有可能成为欧美企业收购的对象。
低迷的日本国内市场成长率使日本国内企业备感沉重。据日本医药产业政策研究所的调研,日本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在1993年约为460亿美元,2003年约为590亿美元,增长率不过23%。而同期美国的市场规模则扩大了约3倍。
目前,日本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1%,是仅次于美国列居第二的国家。虽说日本市场低迷,但在外资企业眼里还是魅力无穷,并倾注全力开拓这一市场。
近年来,在日本的外资制药企业实现了高速增长。
日本国内排名前10家的医药企业在1990年的市场占有率为35%,到2003年则下降至32%。而同期的外资10大制药企业却大幅度地提高了市场份额,从50%上升至59%。
在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日本国内市场上销售额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辉瑞、诺华、中外制药(瑞士罗氏全资子公司)三家企业跻身其中。这些外资大型制药企业不仅拥有新药,而且还构筑了牢固的销售基础。
不仅是大型企业,一些中型企业也在日本市场发起了攻势。德国贝林格的日本法人拥有帕金森病治疗药等4个世界级产品,扬言“2005年度实现1000亿日元(约近10亿美元)的销售额没有问题”。
此外,2006年度销售额能进1000亿日元的美国强生的卫星企业杨森制药也声称“销售基础已经牢固,没有必要与日本企业结盟了”。
野心勃勃:直指国际超大制药企业
对于日本大型制药企业而言,该如何及多大程度地提高其在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美国的地位乃是重组的最大课题,也是重组的重要目标。
药品的创新研究必不可少。据美国研究制药协会调研,该协会会员企业2003年研究开发费为332亿美元,而10年前(1993年)仅为127亿美元。10年间呈直线上升。
由于研究开发费一味狂涨,为了吸收消化如此庞大的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规模的扩大成为了必要条件。上世纪90年代后相继发生的欧美大制药企业的M&A就存在此类因素。从研究开发投入对销售额的比率来看,欧美企业与日本企业差异不大。因而,扩大企业规模,便是增大研究开发费。
辉瑞的研究开发费约80亿美元,比日本前10家制药企业的合计还要多。有分析家指出,要想在全球市场上生存,研究开发费至少要达到Astellas的规模。Astellas的研究开发费为每年1400亿日元(按现行汇率约合13亿多美元),第一三共为1500亿日元(14亿多美元),武田为13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在日本国内,研究开发投入能超过10美元的制药企业只有这三家。
欧美企业的销售额及研究开发投入极其巨大。全球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企业也只不过排名第14、15位。如三共与第一制药合并后,销售额近100亿美元,可谓是大型制药企业,但在世界排名也只不过是15~20名之间。要想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跻身于前10名,达到年销售额200亿美元以上。因此,必须把目标指向如惠氏、诺华以及罗氏这样规模的公司。
能被列入世界超大型制药企业,形成群雄割据局面的只有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均只有1~2家,如瑞士2家,德国1家,法国1家,英国2家等。
何去何从:继续重组还是单打独斗
可以说,日本制药企业间重组仍将继续。但迄今为至,重组尚未涉及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日本排名第4的卫材表示要单打独斗,日本制药产业将何去何从?
迄今为止,重组没有涉及到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也许是因为其他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平等对话的规模。而现在应该说Astellas制药和第一三共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规模。
而日本排名第4、世界排名第19的卫材却表示“不考虑与其他大制药企业结盟”,主张单打独斗。该公司除原有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领域之外,今后将增加癌症为重点战略领域。该公司制订了2006年销售额6000亿日元(约合57亿美元),研究开发费1000亿日元(约合9亿5千万美元),2012年销售额1兆日元(不足100亿美元),研究开发费2000亿日元(19亿美元)的新中期战略规划。
不能不说,将事业向特定疾病治疗领域集中,也是作为特定领域的专业制药企业卫材的一种选择。但如此一来,卫材面临着重点领域拓宽,而各领域均有世界级别的强大竞争者。从世界制药产业界来看,与卫材规模相近并采取同样战略的有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卫材将来究竟能否独自展开事业,目前临床试验中的抗癌药能否如期商品化乃是关键所在。
纵观此波兼并,无论是山之内与藤泽,或是三共与第一制药,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经营者均为“工薪社长”,非家族企业的拥有者。而如卫材或盐野义均为家族拥有的企业。因此,今后日本制药企业界中家族企业的动态令人关注。
由于日本国家政策是抑制医疗费用,今后市场规模因而难有较大成长,因此,强化企业实力必须通过企业间的合作联盟。近两年来,日本制药产业界相继开始寻找合并对象。除山之内与藤泽、三共与第一制药之外,大日本制药和住友等也达成了合并协议,准备“联姻”。因此,目前重组并非已到终点。
此外,销售额百亿美元的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将何去何从也是今后的焦点。由于武田的战略是海外先行,如此,也许武田会反过来收购一家欧美企业。
昨天,在欧美兴起的重组浪潮,今天,重组潮已开始登陆日本。明天,还将如何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区域的制药产业界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