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雪域奇葩”的藏药,近些年在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绿色、拒绝污染的潮流中,以独特的药理体系和显著疗效,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着千年历史的藏医藏药渐渐走出神秘的青藏高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年创产值数亿元、造福数百万人的“朝阳”产业。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藏药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如果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制约,藏药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有限的藏药资源能否擎起发展的一片天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在绵绵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藏医药形成了集中华医学、古波斯、古印度等医药文化于一体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并以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复杂多样的炮制技术和堪称瑰宝的经典药品,为解除和减缓民众病痛起到了重要作用。
藏药作为民族传统药物,真正走出青藏高原,以药准字号产品和不同的品牌进入内地市场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大体自1994年前后为起点,经历了约十年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已在百家以上,青海省藏药生产企业有20多家,西藏有40余家,国内藏药企业的销售总额也由2000年的不到3亿元迅速发展到现在的超过40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省区纷纷把藏药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来发展。但是有专家担心,面对藏药产业如日中天的发展,有限的藏药资源是否能够擎起发展的一片天?
在高寒缺氧、高海拔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资料显示,青海省有药用资源1660种,包括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西藏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有300多种。
应当说,藏药本身的资源储备是丰富可观的,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众多生产企业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已对不少高原植被造成威胁,如獐牙菜、花锚、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唐石特紫茉莉、翼首草、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等数十种药材越来越少,特别是由于藏药生产链上原来就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机构,盲目采挖开发导致了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
来自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料显示,青海省藏药材资源特别是地道药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购量逐年上升,而药材产区却不断缩小,产量逐步下降。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是只采挖不保护,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这种掠夺式采挖已经使青海境内不少藏药资源枯竭,个别品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青海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至2500吨之间,但年收购量不足1000吨。有的药材,如藏茵陈,因产量大大减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从省外收购,有些甚至要从尼泊尔进口。据统计,目前仅青海省境内濒危药材就有雪莲、麻黄、红景天、藏茵陈、青海茄参、乌努龙胆等10多种。
据专家介绍,藏药材本身所具有的种类构成广谱性、资源物种特有性、极端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利用选择空间和较高潜在经济价值的宝贵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原因,天然药用资源本身低下的再生能力和脆弱的生存能力又成为制约藏药材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天然药用资源难以保证中藏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部分藏药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显得较为突出。
据了解,近几年来,包括青海在内的几个省区已经开始进行藏药资源的人工培育,人工种植面积、种植品种逐年增加。为了缓解藏药资源短缺的境况,青海省还将在未来五年全力培育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进一步加强青海地道中藏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的研究和中藏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加快特色植物沙棘、白刺、枸杞等封育繁殖基地建设,培育藏茵陈、大黄、黄芪、秦艽、贝母、麻黄、红景天等地道药材GAP生产基地,实现青海省主流中藏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同时,青海省还打算开展珍稀濒危中藏药动植物资源的种植(养殖)和替代品研究,为中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但目前青海省中藏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也只在11至15万亩之间,中藏药材的种植还远未形成产业规模,还处在野生资源采集阶段,缺乏稳定的供应机制。因此,在保护与开发中进行藏药资源的培植显得更为重要。
“外行”做藏药会砸了藏药的牌子
近几年,医药市场上兴起的天然药品热和藏药热,使得藏药成为很多患者首选的药品。在强大的利益趋动下,很多原本不是做藏药的企业和个人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藏药产业面临着难以严格保持传统工艺的难题,藏药的“地道性”已成为这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既然厂房建在青藏高原,用的是青藏高原的原材料,加工出来的就应该是藏药。但其实不然,炮制环节在地道藏药的生产过程中相当重要,如果不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就无法做出地道的藏药。
据专家介绍,藏医藏药起源于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70多种动物和80余种矿石可以入药。藏药专家说,除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藏药与中、西药不同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复杂多样的炮制技术。但是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80%以上的藏药企业是“外行”。他们中大部分用中药的制作方法来加工藏药。
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久美彭措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在藏药中有一种植物原料叫做“诃子”,在很多种药里都会用到。其肉、芯能分别治疗不同的疾病;同时,在不同的药中炮制方法也完全不一样,有的要蒸、有的要炒,以达到不同的功效。但是,现在很多藏药厂家,由于不懂藏药传统理论和炮制方法,只是将其简单地粉碎后就用来入药,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疗效。藏药中的洁白丸,按照藏药的炮制方式,只有冬季才能生产,其中的配料蜂蜜,要经过熬制、拉伸、研成粉末等多道工序才能入药,但是现在有很多药厂根本不理这一点,一年四季都生产洁白丸,应有的工序也不能完全做到。这样生产出来的药品在疗效上肯定无法与真正的藏药相比,长此以往,必然会砸了藏药的牌子。
青海一家规模较大的藏药企业老板说,部分“外行”加工出来的产品,无法达到传统藏药的疗效。而药品是以疗效、效用来树立品牌和声誉的产品。“外行”加工藏药无疑对整个藏药行业造成了不利后果,也影响了藏药市场的发育和扩大。他说,消费群体的进一步孕育和培养,是一柄“双刃剑”,做得好将会提供大量理性、稳定和长期的消费市场;做得不好,藏药产业就有可能是“昙花一现”,长久、持续发展成为泡影。同时,“外行”进入这一行业后,过于追求短期效益,不注意对藏医药传统的发掘和整理。很多民间藏药理论是以口传的形式继承的,所以随着一些有理论、有经验的藏医药专家逝世,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藏药炮制工艺就有可能失传或断档。这对于今后藏药业的做大、做强都是十分不利的。更有甚者,因为有利可图,近几年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制售假冒藏药,藏药遭遇到了真假难辨的尴尬局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张伟、詹红岩认为,藏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传统的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同时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一批真正懂藏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这一产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标准体系缺失困扰藏药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藏药产业发展迅速,青海、西藏、甘肃、云南都有专业化的藏药企业,有的地区甚至将藏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藏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业内人士却十分忧心。他们普遍反映,目前藏药产业标准不完善,部分标准与产业发展现状脱节;执业藏药师认定标准缺失,使藏药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难以为继。这些问题都成了藏药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据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副经理樊海岩介绍,现行的“国家药典”及有关藏药标准,是国家1995年以青海省1992年制定的地方标准为基础提升形成的,至今已历时10年,却没有做过任何修订。在实践中,已明显暴露出藏药功能主治方面的专业术语译文不准、使用剂量存在偏差、产品规格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藏药企业的规范化生产营销,而且影响着国家标准的权威性。
久美彭措说,目前藏药材的很多标准参照的是中药的标准,这使各生产企业的藏药产品品质和疗效差异极大。同时,由于标准不健全,一些非藏药生产企业钻空子,用中药的炮制方法加工药品,生产出的根本不是藏药,却打着藏药的牌子,鱼目混珠。久美彭措说,藏医药有其不同于中医药的特点,这表现在:一是藏医药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二是藏药有根据其理论体系指导的独特工艺炮制方法。没有健全的藏药材标准,造成产品质量品质、疗效难以确定,久而久之,只会砸了“藏药”这块大牌子。
业内人士还反映,按照GMP的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执业药师。目前,在中、西医方面,国家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执业药师资格考核体系,其评审和认定工作由省级药监部门负责。但是,藏药执业药师资格的评审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从事藏药工作的专业人员没有获得国家认定的藏药执业药师资格的途径。因此,目前包括全国各地所有的藏药生产企业均没有藏药执业药师,企业藏药执业药师实际拥有的只是藏医师资格,形成以“医”代“药”的局面。同时,为了应付GMP的要求,一些企业为了生产不得不聘请中药、西药的执业药师到企业任职,而这些人并不懂藏药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有的企业中甚至连一个会讲藏语的人都没有,根本谈不上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藏药。
据了解,藏医里有80%的人没有执业医师证书。久美彭措告诉记者,传统的藏医药都是通过“师带徒”方式传下来的,因此大多数藏医没有文凭、没有职称,这也是目前藏药产业走向全国及国外的一大障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深受农牧民信任的民族医药,医师却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证书,藏医诊所处境尴尬。
另据了解,藏药执业药师没有资格认定途径的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藏医学院藏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全国现有青海和西藏两家藏医学院,其藏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因无法获得资格而造成的就业难困境。久美彭措介绍说,为了尽快就业,学生们不得不再从中医学起,费尽周折拿到中医的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再应聘到藏药企业中做藏药。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周期,而且他们学到的中医知识又不能简单地搬到藏药上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浪费了资源,也加大了藏药企业招选合适藏药专业人才的难度。
樊海岩说,藏药就产业而言,虽然还较为弱小、不够成熟,但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看,却是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藏药产业,对包括青、藏两省区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该在宏观方面建立对接通道,给予政策支持。他建议,国家应尽快吸收有代表性的藏医药专家,针对藏药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藏药标准。对于藏药执业药师的问题,专家们建议,国家应建立执业药师的评定标准、评定程序和方法,并组成由各级藏医药专家参加的评定机构,其评定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