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次印度洋海啸可能会促进中国抗生素产品出口的说法,诸多业内专家都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大部分制药企业的制剂产品都是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几乎没有出口,在受灾国家很少有注册,这就意味着不能在受灾国家使用。
印度洋海啸的阴影和其带来的巨大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成千上万的灾民正在等待国际社会的援助。根据联合国副秘书长扬?埃格兰的说法,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海啸并不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但在受灾人数上却很有可能成为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此后的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向8个遭受印度洋海啸袭击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约500万灾民提供价值4000万美元的医疗卫生援助。其中就有发生痢疾、疟疾或登革热等传染疾病的药物援助需求。
按照以往的惯例,凡是发生自然灾害,总会形成巨大的药品需求缺口,制药企业除了能够感受到销售增长带来的业绩攀升外,总会积极行动起来慷慨捐赠,表达企业的爱心。在1998年的长江水灾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发生时,国内的制药企业就捐赠了大量的药品,树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此次印度洋海啸后,一些制药企业纷纷向灾区捐赠药品或表示愿意向灾区捐赠药品,特别是像治疗痢疾这类的抗生素产品。国内媒体大都乐观地指出,此次海啸将大大增强国内企业相关抗生素治疗产品的出口,还有专家进而乐观的分析国内抗生素企业的股价将会有所上扬。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能支持上述乐观的分析。除了因为运输渠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部分原料药的出口,大部分的制药企业似乎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至于各医药上市公司的股价更没有出现因此而带来利好的迹象。
对于本次印度洋海啸可能会促进中国抗生素产品出口的说法,诸多业内专家都对此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制药企业的制剂产品都是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几乎没有出口,在受灾国家很少有注册,这就意味着不能在受灾国家使用。
而一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就没有这方面的障碍,有消息称,荷兰制药巨头帝斯曼公司在与国际红十字会、世卫组织、联合国人道救援机构取得联系后,承诺捐赠一批药物。目前,生产这批药物所需的各种原料药已经运抵该公司设在斯里兰卡的合资企业,现正抓紧时间生产制剂。跨国公司的能力就在于不论世界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变化,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而国内制药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谈及此,笔者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件令国内企业心痛的事情。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紧接着又发生了炭疽菌恐慌事件,导致美国用于治疗吸入性炭疽菌的环丙沙星市场需求量大增。当时包括原研药生产企业德国拜耳在内的一些企业迅速作出反应,成为主要供应商,其中来自印度的南新制药先期就获得美国政府100万美元的订单。而我国尽管环丙沙星生产企业多达几十家,产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却没有一家获得订单。实际上,当时也有国内企业与美国联系出口环丙沙星片的意向,但由于制剂没有通过FDA认证而未能如愿。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目前中国的制药企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还没有多大作为,国际化进程缓慢凸现了其成长的一大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