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不少的世界医药巨头将研发重金砸向上海。据称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礼来等都在上海计划或已经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早与北京和上海的基因组中心有合作关系的罗氏制药公司称,计划在中国开展新药研发工作,也就是新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和当年、特别是在1990年代中期后,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制药企业的情形是一样的。
??目前,医药研发型的跨国企业在华的协会成员单位已经达到40个,投资额达到15亿美元,生产企业超过了30家。按照他们的想法: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10%以上,中国近10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中国在实行真正的改革开放,中国是潜在的市场,中国对药品的需求很大等等。但是,至今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增长速度虽然很快,然而与他们在全球的销售额比仍然很小,很多企业在中国的销售没有进入世界前10名。中国市场仍然是跨国制药公司热烈追求的一个梦想,特别是在专利处方药领域。
??我们知道,一个跨国制药公司一年的研究开发费均超过20亿美元,然而,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一年也不超过100万美元,所以,媒体所说的"重金砸向"暂时还谈不上。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兆头,说明了跨国制药企业开始重视中国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人员,并已从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转向技术上的合作。中国的政策在变化,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加强,这些正是外国药企逐渐加大在中国投资的根本原因。
??在世界科研外包的今天,如果一个跨国制药企业忘记了中国是不可原谅的。但必须要看清楚,目前中国的科研投资还正处于一种逐步渐进、长期的过程,估计到10年以后,中国的药品市场才将真正成为备受瞩目的市场。因为从全球看,制药工业委托科研(CRO)已经有相当时间,制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中有14%、临床试验费用的22%都委托第三方进行。委托科研已经成为大型企业的战略性工作。在美国,CRO业务将从现在的30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80亿美元。2003年生物技术企业和制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的20%给了委托单位,60%的临床试验项目都委托CRO做。比较一下数字,中国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在最近召开的伦敦世界医药大会上,南新制药公司CEO对印度和西方国家在药物科研方面的长处作了比较:印度化学家受教育程度是美国化学家的1.3倍,工作时间是美国化学家的1.4倍(70:50小时/周),支出是美国化学家的6.7%(800:12000美元/月)。印度企业在IT和非专利名药物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印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在世界上居于第2位。印度在数学和化学方面有传统的优势,这也是印度在IT和非专利名药物方面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印度人也比较有创新意识,在硅谷,40%的企业由印度人开办。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的科学家中印度人占15%。阿斯利康的Walan先生也比较了中国药物科研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中国内地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素质和积极性可以和香港、台湾、韩国的同行相媲美。中国在专利保护、临床试验质量、人员招募等方面都比印度强。但是,中国申请进行临床试验的时间较长,基因材料(血样和活组织检查样本)限制出口,中国对药物进行临床试验的要求比欧洲和美国高等等。这些问题一针见血,也的确是我们的短处。
??中国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2000万人患有糖尿病,这些领域可能都是吸引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新药开发的亮点。如何在政策、市场环境、技术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来引进外资,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