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可以考虑从价格和服务上进行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应放弃对品牌的推广。相反,只有在品牌及服务上形成优势之后,才有可能取胜于市场。
近年来,处方药推广屡次“碰壁”。一方面,营销渠道在缩小,营销方式备受限制。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处方药推广中所存在的不光彩的一面,让人们对它颇有微辞。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些新的营销手法开始被运用,处方药营销切向纵深的趋势日益明显。
学术领先一步据了解,德国拜耳公司早在1920年就开始设立专业的医药代表进行对医生的工作。从1989年开始,无锡瑞华、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等外资公司也陆续将医药代表这一职业和理念引入中国。尽管现在国内医药代表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医药代表,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人性化的、专业化的学术推广方式去说服医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自己的产品。一场好的学术推广会议,往往包括新颖的会议主题、充分的准备过程、互动的会议场面、会后的及时跟进等几个方面。
“或许,对于营销的结果而言,学术推广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工具,但肯定能为传统的营销方式锦上添花。”浙江康恩贝在构建学术推广体系时提出,“好的学术会议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塑造企业的专业形象,映衬产品的可靠质量,坚定医生的处方决定;而间接效果是为医生们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解最新学术资讯的机会,也为企业创造和谐宽松的公关环境。”学术是纽带,会议是手段,推广才是目的。
结盟谋求市场一些非政府背景的专业组织在医生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很多医生也是其中的会员,主动与这些组织合作开展各种研究交流活动,对企业在医生中推广处方药也会产生较大的帮助。
据了解,1999~2001年是风湿病用药正清风痛宁的黄金岁月,但2001年后,市场开始萎缩,2003年,这一拳头产品已不再是“拳头”。主要原因是营销与市场脱节,包括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跟进力度不足等,尽管生产商的学术推广也一直在做着,但效果不甚理想。后来,公司与一些医院组建了风湿与骨关节病专科诊室,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一年多时间的运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产品终端推广模式。虽然只是在局部地区推广,但它一改以往药企在各地派驻大量医药代表围着医院和医生转的局面。2004年,正清风痛宁又成为了公司的拳头产品,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将近一半,改写了2003年只占四分之一的局面。
品牌拉动销售随着市场上同类药物的增多,品牌成了最好的区分标志。品牌对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处方药生产企业而言,同样如此。虽然国家规定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刊登广告,但非处方药物和保健食品是可以的。一些制药企业正是通过投放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的广告,打造企业品牌,从而带动处方药的销售。如哈药六厂和海王集团,都采用了这种营销策略。
河南福森药业营销总监田广军表示,由于跨国企业在研发技术、销售队伍、企业品牌等方面都比国内企业有优势,中国企业可以考虑从价格和服务上进行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应放弃对品牌的推广。相反,只有在品牌及服务形成优势之后,才有可能取胜于市场。
教育引导消费患者教育一直是不少跨国制药企业的处方药营销宝典之一。如在糖尿病用药市场,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就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还对其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关键的作用。在肾病用药市场,罗氏药业启动了“肾友关怀计划”,以肾移植病人为中心,分为病人教育、病人管理和病人服务三大部分,定期组织活动来帮助病友掌握手术前后的护理知识,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抑郁症药品市场,礼来、惠氏百宫、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企业都在中国启动了患者教育活动。中美史克还曾针对用药安全问题进行过全国性的宣传活动,通过医学、药学专家的讲座,为社区居民讲解安全用药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患者教育,如何平衡患者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患者教育应注意的事项等,中国本土企业或许更应向跨国企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