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目录》出台的5年时间里,感受到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不只是《医保目录》的直接受益人——药品的消费者,还包括医药行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医药企业应该是当下最关注《医保目录》变动情况的群体,其程度胜过急需药品的患者和医院开处方的医生。
外资企业说——
2004年新版《医保目录》中,西药品种增加了42%,这对于国内众多的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进入《医保目录》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由于我国对新药的注册需要的时间较长,通常需经3~5年,这尤其对于主要以新药研发为市场开拓力的外资企业来说,是需要耐心的。而且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这与新药在《医保目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也有一定的关联。
据了解,目前主要的外资企业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药品研发,默沙东、辉瑞等企业也表示将继续引进新药。默沙东药业认为,不能简单地按“高”“低”来看待药物的价格,而是要重视药品的价值。每个产品从开发到上市需要12~15年时间,并需要高达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在众多的上市产品中,仅有约30%的产品能够收回前期研究与开发成本。合理的利润才能使企业继续投资于创新药品的开发以及对现有治疗领域的拓展。为此,医药企业联合发出呼吁,要求提高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比例。相关人士指出,原有的《医保目录》中主要是老药,对常见病有一定的疗效,且价格较低,但是新药在疗效上却明显的好过老药,很多新药是针对慢性疑难病症所创制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十分有益。鉴于此,已经有人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精简新药审批的程序,缩短时间,尽早让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与患者见面。2004年11月,药品研制和开发委员会成立,目前委员会已有辉瑞制药、美国礼来亚洲公司等38家企业成员。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在促进新药研发的同时,就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与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协调。
大输液企业说——
一边是外资企业为推动原研药品进入《医保目录》而努力,一边则是去年11月到今年上半年,大输液生产企业为能进入新《医保目录》而奋力一搏。去年9月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医保目录》中“凡例”第七条指出:“《医保药品目录》中所有剂型标注为‘注射剂’的药品,均不包括含有非溶媒药品且溶媒容积大于100ml的静脉输液机型。”该规定在大输液生产企业中激起轩然大波。100ml以上的治疗型输液已成为国际企业生产的重点,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已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产品未进入《医保目录》,损失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去年10月,国内近十家主营输液的企业在上海集会,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此后上书国家药监局、发改委、社保部、行业协会等部门,呼吁有关部门重新考虑此规定的合理性。今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内部通知,暂停执行去年制定的《医保目录》“凡例”第七条,各大输液企业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作者: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