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料药中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化学制剂行业中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研发型企业、中药行业中具有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坚实市场基础的老牌企业均具有与跨国企业相抗衡的优势竞争力
化学制剂企业依然在国际主流市场门外徘徊,通用名药物市场因而成为国内制剂企业的目标市场
植物提取物在中药出口中增长最快,市场潜力丰富
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仍在发展中,还缺乏进行国际竞争的实力
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行业转型期,通过并购和提升管理、物流等层面的技术水平,未来可能将产生部分与跨国企业相抗衡的实力派企业
化学原料药:高调参与全球化竞争程度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世界生产的原料药已达2,000余种,市场规模由1996年的近100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的130亿美元,每年仍以7%左右的幅度递增。随着现代制造业分工的细化,跨国制药巨头正在逐步剥离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或依托外界完成它的某些非核心业务。据预计,今后跨国制药公司制剂生产的原料将有70%~80%来自委托生产,全球委托生产的原料药总金额将超过百亿美元。因此,原料药行业的市场前景不可低估。化学原料药历来是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出口支柱,并形成了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药品生产量居世界前列,可生产的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其中50%以上出口,年平均出口额达2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原料药产量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
激烈竞争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虽然化学原料药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并不是所有原料药生产企业都能分享行业的成长,过去那种跟踪国外产品进行仿制的原料药企业,将面临更广泛的竞争,产品价格下跌迅速,持续盈利能力前景欠佳。大宗原料药如青霉素等生产厂商间的竞争使得企业竞相压价,市场秩序堪忧,今年1~7月,阿莫西林的出口价格由240元/公斤下降到了210元/公斤。
生产成本的增长降低药企竞争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原料药企业的环保问题也备受关注。从长期看,现有企业有可能支付更高的环保成本。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对原料药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即使在国际市场价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如在2002年以前,扑热息痛的生产成本长期徘徊在2美元/公斤左右,2004年上升到了3美元/公斤左右,涨幅50%,而目前已达到3.25美元/公斤,很多生产扑热息痛的中小企业已先后退出了这一市场,生产成本日益飙升是令他们不堪重负的主要原因。
非市场壁垒影响相关企业产品前景。国内一些主要生产厂家如江山制药、华北制药等6家企业受到了美国企业的反垄断诉讼,称其联合操控了出口到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VC的价格和数量。一旦应诉失败,国内VC生产企业将面临数额庞大的赔偿以及美国市场的丢失。
快速抢仿的特色原料药有一定暴利空间。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同时由于特色原料药毛利率较高,增加新产品或扩大销量能消化部分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竞争能力直接体现在盈利能力上,而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两个重要的盈利指标,总体上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呈下降趋势。作为大宗原料药代表的华北制药、鲁抗医药、新华制药、东北药等上市公司,虽然销售规模比较大,但毛利率都比较小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期分别只有17.88%、11.35%、17.72%和21.15%,低于6家平均的25.95%,而部分具有抢仿优势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如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毛利率较高且下降趋势缓慢,2005年中期毛利率分别为29.34%和58.27%。4家大宗化学原料药企业2005年中期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19%、0.14%、1.15%、0.78%,而同期海正药业、华海制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76%、10.4%。
化学制剂:争夺通用名药物市场
由于国内化学药制剂企业的产品难以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同时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大的专利药市场往往被外资、合资企业产品占据,因此通用名药物市场是国内制剂企业的主要市场。
与利润日益摊薄的原料药产品相比,化学制剂制造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2004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了15.26%和10.46%的增幅。但总体上低端产品重复建设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使制剂企业的发展存在众多隐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年实际生产的制剂只有4?000余种,而美国生产的制剂品种达15万种,德国的制剂品种为6万种,日本的制剂品种为4.4万种。在总体供给能力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具有最大制剂加工能力的生产国,普药片剂、胶囊剂等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市场容量。但问题在于,制剂企业出口能力薄弱,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支付大量销售费来维持和开拓市场,盈利能力下降,缺乏持续竞争力。
从制剂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看,部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如恒瑞医药、华邦制药等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制剂创新等获得较高的毛利率,而哈药集团则主要依靠强大的营销能力获得良好收益,复星医药则主要依靠综合优势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医药企业与印度有很强的可比性。两者都属于新兴市场,医药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但是印度医药行业已经出现国际化的企业,产品切入了欧美主流市场,而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以原料药供应商身份出现,制剂品种一直没能打开市场。
植物药:逐步进入主流医药市场视野
2004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创下历史最高值。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中草药法规,世界中草药市场的销售额正以年均10%~20%的速度递增。我国中药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到六大洲,共159个地区。2004年,在出口额排在前面的国家和地区中,有90%的中药出口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为植物提取物。中药出口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在量的扩大,另一方面陶现在平均价格的提高。例如,植物提取物出口由于品种的调整与出口品质的提高,出口价格攀升,平均每吨售价16,510美元,同比上升了33.05%。
随着国际上对植物药研究的日益重视,以及传统中医逐步被国际市场认可等,植物药市场具有更大的潜力。目前天然药物的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并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我国在植物药资源及认识上具有优势,拥有完善的中医体系、丰富的药材资源及对药材的深入认识、丰富的中成药配方和应用经验、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前景十分光明。
目前我国中成药的年销售额达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未来中国医药市场上OTC药物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处方药市场,而中药是OTC药物市场的主要品种,中药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保健预防和疑难杂症的保守治疗上,对那些现有化学药和生物药有明确治疗效果的疾病领域,中药由于见效慢等特点而缺乏竞争力。但在没有有效化学药或生物药作为治疗手段的疾病领域,中药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同学随着保健意识和病前预防意识的深入人心,中药良好的保健功能更具有化学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将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而广州药业通过整合下属企业,充分挖掘老品种等措施将获得较好增长。天士力等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则需要提升产品方面的短缺,否则可能会因缺乏长期的核心竞争力而后劲不足。
生物工程药:未来将涌现强势企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医药子产业。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药物的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30%,远高于医药行业整体10%的增长率。在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虽然在医药行业中比重最小,但其增长速度较快。据海关统计,1~5月,我国生物药出口总额达到2.01亿美元,在我国医药类出口产品中,仅排在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之后,成为第三大类出口品种,同比增长77.17%,比医药类产品出口增速高出了45个百分点。
生物技术在国外体现出高风险、高投入,但是也蕴藏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但在我国,高风险却不能带来高收益,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以仿制为主,造成同一产品有多个企业生产。2000~2004年,我国共有108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请,但涉及的主要品种限于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少数产品;申报新药临床研究的有175个,涉及的主要品种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TPA)、重组人干拢素B-1b;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的有230个批准文号,但包含的主要品种只有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等几种。由此看出,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仅仅是对原有品种的改进,缺乏真正创新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使得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国家先后多次调低生物药品的价格,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2004年底统计,388家生物、生化制品企业中,亏损企业有88家,亏损面为22.68%。
目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因缺乏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而总体实力薄弱。随着整体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变化,未来也许会出现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又有良好经营能力的企业。
医药流通企业:借并购增强本土防御功能
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日本五大医药批发企业占国内市场的80%,欧盟三大医药批发企业占区域市场的65%。而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九州通集团公司为首的三大批发商,在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后,到2004年也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
近几年来,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8%~9%逐步降到6%~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8.75%的水平逐步下降。由于目前国内医药商业企业总体盈利能力较弱,毛利率下降费用上升,以及国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限售,许多医药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以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等为代表的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毛利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期营业利润率都在7%~8%,净资产收益率除国药股份超过6%,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只有1%~2%,盈利能力较弱。随着市场对外开放以及行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分化加速,兼并、联合等将层出不穷。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大企业将成为引领我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率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可能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流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