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市场上,有着一个巨大的寄生食利阶层。毋庸讳言,这个巨大的寄生食利阶层普遍有着深厚的权力背景,因为他们竟然能够通过“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这种“合法”方式,将药价抬至出厂价的几十倍。
9月17日《新京报》报道,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人士首次细致剖析了“药价虚高”问题:目前药品销售80%市场被医院占据,而药企在药店和医院执行的却是双重价格体系,一些药品在药店销售更接近出厂价,而卖到医院则包含了流通环节、医院加成等多种成本。
搜狐网在转载这则新闻时,将标题改为“发改委官员指责药厂对药店和医院采用双重价格”。从原报道中看,这位官员对药厂有无指责之意,其实是比较难以判断的。根据表述,其言下之意只是:双重价格中比较高的那一“重”,实际左右了当前的药价。客观说,这确乎是事实,但倒未必就是对药企的指责或批判。
确实,只要符合相关规定,药企执行双重甚至多重价格体系,本身并无可厚非,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药企当然会尽可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双重价格体系能够形成?而且是在有关部门较少约束(譬如药品进入药店并未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制度)的药店,药品价格反倒更接近于其实际价值;而在有关部门管了又管、统了又统、层层把关的医院,药品价格反倒成几倍、几十倍地飞涨?已经有太多例证表明:进入医院药品的“招标价”,可以比“非招标价”高出几十倍、上百倍。
药企实行双重价格体系,恰恰说明药价并不是铁板一块——药价原来是可以、甚至也是愿意遵从市场规律的;药价虚高也并不全是由于药企的垄断所导致。而且,根据发改委这位人士的透露,进入医院的药品,其利益分配是如下的格局:以零售价为100%,则医院要占到50%,商业流通环节要占20%,而生产环节只占30%。由此可见,虽谓“双重价格体系”,但药企实际并未从进入医院的药品中取得与其价格相称的暴利——从“双重价格体系”中受益的,其实只是所谓的“商业流通环节”和医院。由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所谓“双重价格体系”的真正促成力量,实际并不是药企。
令人疑惑、郁闷乃至愤怒的是:从药厂到医院真就那么“远”,流通环节竟然需要吞掉药品总价的2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许多药品由国家定价、药品进入医院多要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途径的情况下。
这足以说明:在医疗市场上,有着一个巨大的寄生食利阶层。毋庸讳言,这个巨大的寄生食利阶层普遍有着深厚的权力背景,因为他们竟然能够通过“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这种“合法”方式,将药价抬至出厂价的几十倍。如果没有权力部门的支持,这将是一个怎样不可能的任务?曾有医药代表抱怨道:“过去药企销售人员要公关的对象,只是医院院长、药房主任、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现在又增加了分管卫生局长、招标办主任、药事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一个环节没有疏通,即使中了标也是白搭,可谓‘旧弊未除,又添新病’。”(《财经》149期)这样的抱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药品招标制度面临的窘境。
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寄生食利阶层的存在,正是因为其普遍的权力背景,才使得迄今为止所有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措施都落空:19次药品降价全成了数字游戏,医疗改革陷于“改与不改”、“成功与否”的无尽扯皮中,连医生收受红包算不算商业贿赂也成了糊涂账。而在这种有意制造的扯皮中,某些人趁机从混乱的药品市场大捞特捞,大快朵颐。最近流行一种说法,称房地产市场已经获得了“政策免疫力”,实际上,当前医疗市场的“政策免疫力”比房地产市场毫不逊色。
在腐败未能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权力对医疗市场管得越多越严,滋生出的食利者就越多,药价被“啃”得就越狠,这当是当前医改面临的最大困局。(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