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最大的重组案——华润重组华源,其人事和业务变动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艰难行进。
近日,华润集团宣布了入主华源集团后管理层的首次变动,新华源将首次实行双总裁制,华润集团董事阎飙和华源集团原总裁张杰将同时出任新华源的总裁。
据记者了解,华源集团管委会目前已经完成了上药、北药及其附属企业的实地考察,同时听取了各子公司相关的情况汇报,从而对华源集团的经营状况形成了初步判断,并上报了香港华润集团总部。
目前,华润集团将根据考察结果和有关内部讨论,还要继续对原华源集团管理层进行调整,华源重组由此将全面迈入实质性阶段。
重组方案初定
人事变动凸显了各方利益的博弈。
作为央企史上首次实行的双总裁制,阎飙负责集团的投资事宜,而张杰负责集团的具体运营工作。同时,华润集团副总裁乔世波将任华源集团CEO,华润集团财务副总裁魏斌担任华源集团财务总监。华润集团企业发展部的钟义、刘德君与华源集团原副总裁吉群力等5人出任华源集团副总裁。
安邦集团医药分析师边晨光说,这种人事安排显示出了华润、华源与华源的主要股东鼎晖投资三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同时显示华润重组华源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
如今华源集团重组已耗时一年有余。“目前,关于我们重组的各方面工作都在协商中进行。”华源集团管委会负责人陶国梁对记者无意透露更多消息,但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随着人事制度的宣布,华源重组方案已经初定。
据悉,现在重组各方都倾向于较为温和的整体重组方案,而此方案也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的认可。目前,华润集团正积极酝酿增持上药和北药的股份,以便绝对控股,将上海医药集团(上药)、北京医药集团(北药)全面收归其麾下。
事实上,在华源集团的资产中,上药和北药被称为最后两块蛋糕,也是其最重要的优良资产,分别持股40%和50%,按这个比例来看,在华润入主后要想取得控制权很难,因此,此次重组华润必先控制南北这两块优质资产,才能进一步打造其央企医药平台的宏伟蓝图。
“华润集团之所以选择进入华源,就是因为上药和北药,所以将来华润一定是要控股的。”一位华源内部人士表示,他说重组一日不完成,华源集团的经营就无法驶入正常轨道。
有知情人士表示,华润在取得上药和北药的控制权后,将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新合理的配置,可能会将上药与北药的医药工业制造进行合并,将两大集团的医药流通领域进行合并,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将形成新的医药生产和销售集团,形成南北市场对接。
在完成上药和北药的重组后,华润集团会把华源的不良资产与债务进行打包处理,通过资产置换等手段进一步减免相关债务,同时进行在华源内部的实行“瘦身”计划。
在如期地完成了华源的重组后,华润将可能会把更多医药集团置入华润,将打造一个央企医药的超级平台。
各方博弈
尽管华润在入主后十分希望控股上药和北药,但是华源原本就未能真正掌握这两家核心企业,真正说了算的还是所属的当地政府。
“华源最终是否成功重组上药和北药,关键看与当地国资委是否有减持股份的愿望。”千竹咨询公司负责人陈晓松对记者表示。
陈晓松认为,目前上海与北京在未来城市产业布局中都将医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十分重视。而这两个集团都将是今后发展医药产业中的重要筹码,所以上海与北京当初引进华源集团的时候,是期望其可以将上药和北药的运营进入新的阶段。而如今随着华源的瓦解,上海与北京当初的设想落空了。
而上海国资委当年定下的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60%股份,也是留了一手,以便在关键时刻对上药拥有话语权。在华源重组之际,上海国资委甚至一度想把上药交给上实集团,作为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制药工业企业中,上药集团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排名第一,因此上海方面不可能轻言放弃。
北药:先还债再谈增持
北药的情况也相当复杂,隶属于北京市政府的北药目前由北京市国资委控股50%,去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据悉,目前北京国资委的态度是必须把欠北药的数亿债务先还清,再谈增持。对此方案华润的态度尚不清楚。
“涉及到我们权利的问题,我们会积极争取的。”针对重组北药一事,北京国资委宣传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有关迹象表明,北药的重组可能与上药相比,难度更大,谨慎行事的当地政府对北药的掌控欲极强,在债务未清时很难与华润商谈重组一事。
事实上,在上海与北京两地政府的争夺下,要拿到华源最优质的上药与北药集团,困难很多。但如果无法得到这两个集团的绝对控制权,那么华润就将无法实现完整的整合华源,无法把它完全地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去,从而对将来华润打造医药蓝图带来极大的阻力。
华润集团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乐观看待此事,“虽然原因众多,但是即使我们完成了对两家企业的控制,它们的税收还是上缴当地政府,现在无非就是大家在谈价钱,两地政府都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取得一个合理的价位。”
小资料
华源成立于1992年,公司经过90多次并购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及国有纺织集团。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从最初5亿元扩张到危机前的572亿元。因并购过快导致债务危机,2005年开始被华润集团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