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到今年年底将有30%的中小药企要退出医药市场,一些微利的药包材企业也不例外,将面临着坚守还是放弃的命题。
进退两难
“如果退出,企业现有的资源积累到现在委实不易;如果坚守,或许意味着蒙受更大的损失。”对于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不乐观的消息,刘先生显露出一脸的无奈。
年近不惑的刘先生2003年接盘湖北一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小型中药企业,那时他是看准了医药行业看涨的行情才决定出资的。但是进入2004年以后,医药行业生存环境开始变得严酷起来。他说,今年是他接手药厂后最为困难的一年,年初他便有了卖掉药厂的打算,但是一直找不到买主,“明年的景况可能更糟”。
近日,第三届全国医药大包品种交易会在北京举行。赶来参会的刘先生无暇去观看交易会开幕式上热闹的歌舞表演,而一直在会场外巨大的交易品种告示牌前驻足浏览。他表示,今年的困难主要来自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反商业贿赂、招标……处方药现在已经很难做,大家都说OTC好做,其实想要上量也不容易,要有渠道,要有资金才行”。
事实上,在行业气温持续走低的2006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医药行业已经放缓了增长速度。而对这一切感受最剧烈的,是占据整个医药企业绝大部分比例的中小企业。
“估计到今年年底将有30%的中小药企要退出医药市场,我现在手上就有批企业寻求转让。”北京步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焦银旺一边比划一边感慨:“很多以前刚通过GMP就投资了3000万元的药厂,现在2000万元甚至1500万元就愿意卖。”
据介绍,现在待价而沽的药厂并非个例。国内一家产权交易网上登记的欲转让资产产权的医药企业有41家,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
面对“寒流”,对于现在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而言,坚守还是退出,的确是个问题。
“融资热”背后
“这应该算是这次交易会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在大包会上,一位参展商指着告示牌对他的同伴说。这是一则关于美国AOBO公司出资6.4亿元收购中药及特色药品种的信息。这家公司也由此成为众多中小中药企业关注的对象。
AOBO公司副总裁张默文表示,此次中药及特色药企业报名参加AOBO说明会的有300多家,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一些企业早早地准备了融资方案,比如湖北施恩堂一早就把长达100多页的融资计划给了他们,让他们感到颇为惊讶,“在中国也有这种高效率”。
投资商受到追捧,企业融资需求迫切,这一切并非偶然。
大包会秘书长汪永平认为,明年将是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进行GMP认证改造还贷的高峰年,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面对还贷压力可能很快崩盘,融资是中小企业的出路之一。这也是他们特别邀请包括汤姆斯·摩根投资基金、北极光投资这样一些投资机构参会的原因。 这种说法得到了焦银旺的认同。他指出,今年行业一系列宏观调控更加剧了这一趋势。那些“三无”厂家将最快退市。所谓‘三无’,是指没有人才、没有品牌、没有规模的企业,也就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
还有人猜测,5年一度的GMP换证对那些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坎,一部分企业很可能在换证过程中“蒸发”。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小型商业企业。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全国销售经理耿洪武预测,各地正在进行的招标出现了新趋势,一批中小商业企业可能将被淘汰。特别是一些很小的企业和那些销售自然人,靠代理几个小品种来运作医院市场,将可能因为没有配送资格而失去生存空间。
不过,在焦银旺看来,这些企业即使成功融资,是否能够度过行业严冬也是未知数。运营企业资金当然很重要,但它不是最核心的,有资金不见得就能让企业摆脱困境。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和技术。“假使给你2000万元,你又能保证做到什么程度?”
心态决定一切
项目、团队、成长性……焦银旺的观点实际上代表了投资机构对融资机构的考量。遗憾的是,这与当下国内诸多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实际是相矛盾的。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对未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
但现实似乎并不允许企业迟疑。正如九州通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的比喻,如果把行业和企业分别比作两个球,企业的滚动速度赶上了行业,那说明企业在发展;若低于行业速度,哪怕是保持一致,都意味着企业没有进步,其结果就是问题接踵而至。
深圳朗欧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说,现在企业的心态有三种:一种是悲观,一种是乐观,一种是旁观。所谓悲观就是觉得没有办法做了;乐观者认为由于很多人可能放弃,整个盘子变大了,可以选择在此时扩张;旁观的则是坚持、忍耐,以不变应对万变。
不同的心态出于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而这直接左右着企业今后的战略选择。如果退出,企业现有的资源积累到现在委实不易;如果坚守,或许意味着蒙受更大的损失,已经徘徊在行业边缘的中小企业正面临两难选择。
北京元基博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张志扬认为,企业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退出并非不明智之举。其实当一家企业成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退出,只有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企业身处其中,如何生存、发展和退出,什么时候退出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北京福朗飞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友则建议,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理性地面对市场的变化,收缩不是为了不做,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做,而合作也有很多方式。总的来说中心思想是“不要看你拥有多少资源,要看你能够利用多少资源”。
他说:“如果从拥有资源这个角度看,每个企业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既没有办法与任何一个国际性机构相比,也不能与国内超大型企业相比,所以找到利用资源的途径是一个最根本的方法。”(作者: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