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未曾成熟、药效物质还没有长成的中药材被硬性采摘;大量未经充分利用、还含有不少药用成分的中药材被生生丢弃;煎药机把尚未煎出的有效物质随药渣倒掉……眼睁睁地看着我国已经不再丰裕的中药资源就这样被无情浪费,最近不少中医药专家大声疾呼——珍重大自然恩赐给我国独有的中药资源,千万别让中医最终毁在中药的缺失上!
中药资源严重透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胡思林研究员介绍说,中药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中医药服务对象不仅涵盖了我国的10多亿人口,国外数以千万计的中华文化圈民众也对中药情有独钟。全国有3800多个县级以上中医机构,中医年平均诊疗人次高达2.34亿。40万左右中医药人员在用中药,综合医院的中医、西医人员也在用中药。另一个输出中药和中药保健品的渠道是遍布城乡的数十万家中药店和超市、商店,还有最为“重量级”的用户是我国五六千家中药厂、保健品厂和中药饮片厂。再加上中药饮片以及产品的出口,可以说,中药产、销、用规模之大,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在国内10多个合法的药材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药材,即以千万吨计。
相对于此,我国中药资源的家底有多厚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方建国博士介绍,我国从1975年始,历时10年进行了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确认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野生药材总储藏量为850万吨,家种药材年产量为30多万吨。但是,现在我国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每年要消耗药材70万吨。有据可查的是,去年前7个月仅中成药生产即用去药材51.29万吨。药材资源的透支可想而知。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再未做过中药资源调查,储藏量已无从知晓,但是,从中药用量的剧增即可料定:中药资源的大为减少,已成为不可等闲视之的现实。
种植药材比不上野生药材
为了解决中药资源减少、某些品种的濒危甚至枯竭以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有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万亩。我国现常用中药材约有1200种,其中野生品种约800种,产量约占中药材总量的30%,人工栽培品种约400种,产量约占70%,人工栽培药材已成为临床和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人工栽培药材能完全取代野生药材吗?二者在药效上又有何不同?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首先,由于环境、地域、技术、生长周期过长等原因,至今还有大部分常用药材未能解决或完全解决野生变人工种植问题,如雪莲、冬虫夏草、石斛、阿魏、肉苁蓉等。如近年来使用量较大的冬虫夏草,由于资源已经濒危,西藏主产地的售价已从1995年的每千克2000元左右,飙升到现在的每千克10多万元。可以说,人工栽培药材要想完全取代野生药材,还有极为漫长的路要走。
从另一角度来说,人工栽培药材由于缺少成熟的种植、管理等经验,质量有待提高,药效也有待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教授说,古代名医对中药的人工种植早有认识,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如“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等。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材栽培的地理、气候、水土、特有的微
量元素等,是决定药材特质的最重要因素,即中医所谓的“道地药材”,也是现代优质药材的代名词。但是,大面积人工种植往往会突破原有地域范围,而药材失去了“道地性”,则难免像《本草纲目》所说:“性从地变,质与物迁。”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药材供不应求,致使普遍出现了盲目引种、扩大栽培,或是种植品种种源混杂、良莠不分,导致质量下降的现象。还有些药农为追求高产,滥施化肥、农药,致使品种变异、品质下降以及重金属残留等。大部分人工种植药材疗效低于野生药材这一现实,已为业界所公认。最为明显的例子是野山参面临绝种,而人工种植的
园参大量积压,甚至卖出了萝卜价,同样,野生天麻、黄芩、丹参等许多药材都面临类似难题。
资源浪费问题多多
尽管我国中药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中药材供应已日趋紧张,但令人痛心的是目前还广泛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专家们列举了几个主要方面:药材的采收失时。药材的特性之一是只有适时采收才能保证最佳药效,否则药效将大大降低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比如,茵陈即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苗陈当柴烧”之说。《千金翼方》则明确指出:“不依时采收,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工,卒无种益。”现在,不依时采收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杜仲需10年采剥,现3年即剥皮出售。人参宜生长5年至8年,现在两年至4年即采挖,其所含药用成分人参皂甙等大大减少。
储藏条件的简陋也造成了中药资源的浪费。中药界有句俗话:“霉药不治病,反而要人命。”中药的发霉、虫蛀、泛油、变色、潮解、溶化等,都会破坏和改变其有效成分。中药储存都有湿度、温度的要求,但现在绝大多数药库达不到条件,由此而造成的药材变质浪费估计高达药材总量的10%~20%。
另外还有炮制使用过程中的浪费。药材炮制的目的是增效减毒,但现在很多药企粗制滥造或干脆省了这道工序。如对含有挥发油不宜久泡的柴胡、薄荷、荆芥等一泡数小时或多日,致使药材提取率降低或白白损失有效成分。近年来大行其道的煎药机,其所煎出的药液肉眼即可看出比传统煎药法煎出的药液明显色浅。据实验,被煎药机抛弃的药渣中,至少还有30%~50%的有效成分未被煎出。
中药工业化生产中的浪费。不少生产企业为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减少中药提取次数或缩短提取时间,致使所丢掉的药渣中还留有很多有效成分。还有不少企业只提取药材中的一种或一类有效成分,缺乏应有的综合利用。如“金银花露”仅利用了其中的挥发成分,不具挥发成分的绿原酸等则被丢弃,而后者是制备双黄连、银黄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据估计,全国生产这三种中成药的企业有近200家,一年造成的金银花浪费高达两万吨。另外,我国年出口麻黄素要消耗麻黄原料3万多吨,是中医所用麻黄的10多倍,而麻黄所含的其他有效物质则被白白扔弃。又如青蒿素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一线抗疟药品,但有些提取青蒿素后的“废渣”中,还留有很多抗生素等有效成分,以年产30吨青蒿素计,浪费药材高达5000吨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如果失去了中药资源这一源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