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约8亿美元的开发成本、8年至10年的市场化周期、万分之一的研发成功率……新药研发的高昂门槛让国内不少制药企业望而却步。为此,有关医药专家建议,我国企业应更加注重开发旧药的新用途,通过探索“旧药新用”,促进药物创新。
“旧药新用”绝非通过简单地改变原药的包装形式、剂型等低水平方法推出新药,医药专家、美国BRI公司药物设计和化学信息学部主任徐峻博士在此间举行的“2007中国药物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明确指出,“旧药新用”是在对旧药药效生物化学型组成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化学型结构等排原理,设计出新一代的药物。
徐峻介绍,单个药物分子是由药效生物化学型组成的,药物分子的药效因各化学型配合作用产生,研发人员可以根据科学原理,通过对药效生物化学型进行重组,在旧药的基础上开发新药。
“‘旧药新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新药开发,并减少环境污染和能量消耗。”徐峻说,“旧药新用”的研发模式在国际上已有不少成功先例,其广泛运用每年可为美国制药市场赢得5000万至5亿美元的高额利润。
他指出,尽管我国制药市场在全球的排名连年上升,但我国的药物研发能力仍相对较弱,“旧药新用”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为中国制药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利润。
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举办的“2007中国药物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论坛,旨在推进我国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水平,增强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